每日經濟新聞 2018-04-11 19:01:26
國家統計局4月11日發布數據,2018年一季度,我國CPI比去年同期上漲2.1%,延續了溫和上漲態勢。其中,1月至3月份CPI分別上漲1.5%、2.9%和2.1%。值得關注的是,3月份畜肉特別是豬肉價格繼續呈現大幅下跌態勢,對物價走勢產生重大影響。
每經記者 李可愚 胡健 每經編輯 陳旭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國家統計局4月11日發布數據,2018年一季度,我國CPI比去年同期上漲2.1%,延續了溫和上漲態勢。其中,1月至3月份CPI分別上漲1.5%、2.9%和2.1%。
其中在3月份CPI的諸項構成中,食品價格上漲2.1%,其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3月份畜肉特別是豬肉價格繼續呈現大幅下跌態勢,對物價走勢產生重大影響。
根據國家統計局介紹,3月內畜肉類價格同比下降6.1%,影響CPI下降約0.29個百分點。其中豬肉價格同比下降12.0%,影響CPI下降約0.32個百分點。
雖然3月CPI同比漲幅仍處于“2時代”,但與2月份CPI同比上漲2.9%的數據相比,漲幅已經大幅回落了0.8個百分點。這也是自2017年2月以來同比漲幅下降最快的一個月。而從環比來看,3月CPI更是下降了1.1%。
為何3月份物價同比漲幅出現較大幅度下降,環比甚至出現下跌態勢?
對此,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繩國慶解釋稱,這主要是受春節后“節日因素”消退的影響。一是食品價格節后回落較多,由2月上漲4.4%轉為3月份下降4.2%,影響CPI下降約0.86個百分點。
二是節后集中出行減少,交通旅游價格大幅下降,飛機票、旅行社收費和長途汽車票價格分別下降18.7%、11.7%和4.7%。
三是受國內成品油調價影響,汽油、柴油價格分別下降2.6%和2.9%。
針對3月食品價格的回落態勢,中泰證券宏觀高級分析師楊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詳細分析稱,這主要是受春節過后需求放緩、氣溫回升帶來供給增加等因素影響。記者也注意到,3月內國內農產品價格整體處于下降態勢。以北京新發地市場為例,3月30日,該市場蔬菜的加權平均價是2.30元/公斤,而3月9日該市場蔬菜的加權平均價是2.83元/公斤。
對此,新發地市場統計部劉通撰文指出,這一階段蔬菜降價主要是季節性因素造成的。具體來說和北方產區告別寒冬天氣,冷棚蔬菜開始大批上市。與此同時冬儲蔬菜存量充足、加上春季蔬菜存在著擴種現象,這些原因共同導致了菜價的下降局面。
不過,記者也注意到,有專家分析3月物價走勢時表示,除關注食品季節性走勢帶來的價格下降外,也應高度關注豬肉價格不斷下跌對物價帶來的影響。
例如,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全球首席經濟學家花長春指出,CPI走勢一般與季節性因素有關,但也存在超季節性因素,主要在于豬肉。春節過后,鮮菜、蛋類、水產品等食品價格下降,以及交通、服務等價格下降,均屬正常季節性回落。唯獨3月豬肉價格大幅下跌,同期牛肉、羊肉價格僅小幅震蕩,形成鮮明對比。
記者也注意到,目前,國內豬價整體處于“跌跌不休”的狀態。此前,國家統計局城市司在統計局官網刊文指出,國內豬肉市場供需總體平衡偏寬松,一季度價格下降9.9%,延續了去年二季度以來同比下降的趨勢。而據媒體報道,截至4月1日,山東省生豬價格為10.07元/公斤,當地農民表示,這一價格已是201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為何豬肉價格長期處于下跌局面?此前,卓創資訊生豬行業分析師牛哲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前兩年規模養豬場擴張的產能,今年開始陸續釋放。目前中國的生豬市場已初步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這導致了豬肉價格的不斷走低。
目前各界普遍關注國內豬價是否會繼續下探,從而拉低整體物價走勢。對此,楊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當前豬價已接近5年低點,后續下探空間逐步壓縮,對食品價格下拉的作用或將減輕。綜合考慮,預計未來物價將保持溫和態勢。
在發布3月CPI數據的同時,國家統計局也發布了3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數據。據介紹,3月PPI環比下降0.2%,同比上漲3.1%。
記者注意到,3月公布的PPI數據漲幅與上月漲幅相比繼續下降,意味著PPI同比漲幅已連續6個月出現下降態勢。
為何PPI在3月繼續保持下降?興業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分析師王涵就此表示,生產資料中采掘行業和原材料行業的價格跌幅較大,是拖累PPI回落的主要原因,這也與2月份開始煤炭、原油和天然氣的價格下跌相匹配。
而今年PPI整體走勢將如何發展?與CPI數據之間又將產生怎樣的互動關系?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預測稱,此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環保限產對工業生產起到一定的壓制作用,而需求端相對穩定,導致PPI曾出現快速上升局面。但隨著需求端房地產投資增速趨降,供給端的壓制作用減弱,今年PPI的環比漲幅會收窄甚至下降。而這也會帶動非食物類消費品CPI同比回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