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4-02 18:09:15
在4月1日宣布對美進口128項商品加征關稅之后,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4月2日回應表示,中方決定對自美進口部分產品加征關稅,以平衡美方232措施對中方造成的利益損失。對此有專家在接受每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中美貿易爭端有三種可能的結局,但每一種結局美方都會受到重大損失。
每經編輯 張懷水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每經編輯 陳旭
4月1日凌晨,財政部官網發布重磅消息!中方宣布,自2018年4月2日起,對原產于美國的7類128項進口商品中止關稅減讓義務,在現行使用關稅稅率基礎上加征關稅。
財政部關稅司發布的通知顯示,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自2018年4月2日起,對自美進口的128項產品加征15%或25%的關稅。其中,對水果及制品等120項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稅率為15%,對豬肉及制品等8項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稅率為25%。現行保稅、減免稅政策不變。
從3月23日中國商務部發布針對美國進口鋼鐵和鋁產品“232措施”的中止減讓產品清單并征求公眾意見,到4月1日國務院正式批準對自美進口128種商品加征關稅,歷時不足10天。行動之迅速再次體現了“中國不愿意打貿易戰,但不怕貿易戰”的堅決態度和立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今年2月16日,正是中國農歷新年的大年初一,美國商務部公布了對美國鋼鐵和鋁的國家安全調查(即232調查)報告,認為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嚴重損害美國國內產業,威脅美國國家安全。
3月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將對進口鋼鐵加征25%關稅,對進口鋁產品加征10%關稅,并且關稅將維持“很長一段時間”。
所謂國家安全調查,是指根據美國《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美國商務部有權對進口產品是否損害美國國家安全啟動調查。然而,自從美國政府宣布將對進口鋼、鋁征收高額關稅后,在15天的緩沖期內,特朗普打出的這張“關稅牌”卻四處碰壁,歐盟、俄羅斯、日本等國家先后表示將對美國的行為采取反制措施。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美國在接下來一段時間里先后豁免了歐盟、澳大利亞、阿根廷、巴西和韓國等經濟體的鋼鋁關稅,而中國并未出現在豁免名單當中。
4月2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3月26日,中方根據《保障措施協定》在世貿組織向美方提出貿易補償磋商請求,美方拒絕答復。鑒于雙方沒有達成一致的可能,3月29日,中方向世貿組織通報了中止減讓清單,決定對自美進口部分產品加征關稅,以平衡美方232措施對中方造成的利益損失。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此前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加征關稅,隨后又公布豁免國家的名單。這充分說明,此舉并非是出于保護國內鋼鐵產業或者是緩解貿易逆差,而是為了制衡中國,屬于損人不利己的行為。“中國隨即公布中止減讓產品清單,涉及128項稅目商品,約30億美元,和鋼鐵和鋁的征稅體量相當,目的是為了平衡‘232調查’的利益損失。”
白明認為,此次中國針對128項美國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為的是回應美國對進口鋼鐵和鋁的“232調查”,更多的是為了表明態度。如果美國繼續一意孤行,對中國進口商品大規模加征關稅,不排除中方會有下一輪反制措施。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昨日強調,中方對美方中止履行部分義務是中國作為世貿組織成員的正當權利。希望美方盡快撤銷違反世貿組織規則的措施,使中美雙方間有關產品的貿易回歸到正常軌道。
此前的3月23日,商務部發布了針對美國進口鋼鐵和鋁232措施的中止減讓產品清單,并征求公眾意見。3月31日,評論期結束。在評論期間,大量民眾通過電話、電子郵件等方式,對措施及產品清單表示支持,贊成政府采取措施維護國家和產業利益,部分民眾還建議增加措施力度。
正是在此基礎上,經過評估后,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對自美進口的128項產品實施上述措施。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無論是“301調查”,還是“232調查”,都是基于美國國內法,從取證、調查到最終的裁定,都是由美國政府機構主導。所以,美方的調查并未在WTO框架內進行,不僅違反世貿組織規則,對中方也是不公平的。
白明也表示,既然美國是世貿組織成員國,無論發起什么樣的貿易救濟調查,都必須符合世貿組織規則,而不能凌駕于世貿組織法律框架之上。但美國基于其國內法搞出的各種調查,“其目的在于封殺中國未來的發展空間,如果美國談判成功,將獲取更多利益;如果談判不成功,爆發貿易戰,將可能對中國所有進口產品加征關稅,尤其是高端制造業,會成為打擊的重點。”
其實從數據層面來看,中國并非是美國的主要鋼鐵進口來源國。美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17年前十個月,對美出口鋼鐵最多的前六大經濟體依次是加拿大、巴西、韓國、墨西哥、土耳其和日本,來自中國的鋼鐵僅占美進口鋼鐵總量約3%。
3月30日,外交部發言人回應中美貿易摩擦相關問題時表示,中方不想打貿易戰,但如果被迫卷入貿易戰,中方有底氣、有信心維護好自身利益,美方沒必要非撞上南墻再回頭。
此前有觀點表示,農產品、飛機、汽車都是中國反擊美國的利器。實際上,如果爆發貿易戰,雙方都將受到傷害,最終的結果是沒有贏家。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余淼杰認為,如果中美之間爆發貿易戰,有三種可能情況:一是美國對中國所有產品征收45%的高關稅,中國不還手,結局美國會受傷更多。高額關稅導致美國國內物價更高,美國的真實工資下降,造成社會福利損失。美國不僅不能拿回300萬工作崗位,更可能丟掉26萬崗位。
二是美國對中國所有產品征收45%的高關稅,中國以牙還牙對美國所有產品征收45%的高關稅。結果是中美兩敗俱傷。
三是美國退出WTO,對全球所有產品征收45%的高關稅,世界各國也對美國所有產品征收45%。美國受損明顯,中國受損不大。中國可以向歐盟、東盟等其他國家增加出口。
白明接受記者采訪時則認為,“備戰促和”或許是最好結果,但還將取決于美國的態度。貿易摩擦和貿易戰的區別在于,貿易摩擦是大家商量著來解決;而貿易戰一旦開打,應戰的一方只會根據自身利益和需要來決定反制的時間、方式和領域。
“雖然美國50%的大豆出口到中國市場,但中國市場80%以上的大豆都依靠進口。至于飛機,如果限制美國波音飛機進入中國,那么歐洲的空客對中國而言就將一家獨大,甚至處于壟斷地位。這都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結果。”白明說。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峰認為,在兩種情況下,中美之間有可能避免嚴重貿易沖突:一是在貿易戰對雙方不利、中方積極化解矛盾的情況下,美國的政策還有軟化的可能;二是美國國內經濟和政治形勢出現超預期逆轉,美國政府施政難以聚焦對華經貿和雙邊政策調整。
“但也不能排除兩國發生貿易戰的可能。如果這樣,較大概率的結果是中國承受較大外需減少損失并進行調整,美國宏觀經濟系統對沖擊承受力較弱面臨更大困難。美國從而調整對華強硬立場重新回歸合作軌道。”盧峰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