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3-25 23:58:56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陳晨 每經編輯 吳永久 謝欣
每經記者 陳晨 每經編輯 吳永久 謝欣
證監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3月22日,證監會受理首發企業393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這是IPO“堰塞湖”出現后,排隊企業數量首次低于400家。需要強調的是,從500多家下降到不到400家,用了不到3個月時間。
另外,近一個月,擬IPO企業似乎在加速撤材料,不到一個月時間,已有38家企業終止審查,占到今年來的六成多,其中僅3月22日當天,就有12家。
證監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3月22日,證監會受理首發企業393家,其中,已過會25家,未過會368家。未過會企業中正常待審企業349家,中止審查企業19家。需要強調的是,這是IPO“堰塞湖”問題出現后,排隊企業數量首次低于400家。
當然,這與監管部門通過加強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嚴把市場準入關不無關系。“證監會明確提出IPO被否后需運行三年才可借殼,以及新一屆發審委的較低過會率,足以讓不少企業知難而退。”,開源證券還進一步分析稱:“監管層這樣的要求可能有幾個方面的考慮,一是進一步清理‘堰塞湖’,把IPO項目審核標準提高;二是為今年可能回A股的中概股融資提供空間,嚴格控制融資規模和節奏;三是提高承銷商對項目的把控能力和標準,以低過會率和嚴格標準逼退暫時不合格的企業。”
事實上,不管是來自哪個方面的考慮,IPO“堰塞湖”確實得到了進一步清理,而且取得這樣的成果,證監會其實用了不到3個月的時間。證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證監會受理首發企業數量還高達519家,而經過開年不到3個月時間的快速“消化”,受理首發企業較年初銳減126家。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全年受理首發企業才減少了212家,這也就意味著今年前3個月受理首發企業減少數量占到去年全年受理首發企業減少量的六成。
另外,就與截至日3月15日的數據相比,證監會受理首發企業數量一周內下降了14家,其中上交所下降數量變化最大,減少了12家;其次是深交所中小板減少2家;而深交所創業板數量未發生變化。
相比較“中止審查”的暫時性,“終止審查”才是真正的與IPO說再見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截至3月22日,今年以來已經有60家企業選擇撤回材料,終止審查。值得注意的是,通過決定終止審查的時間來看,最近1個月,擬IPO企業在加速撤回材料,自2月28日至3月22日,有38家企業終止審查,占到今年來六成多,其中僅3月22日當天,就有12家。
“擬IPO公司終止原因一般分為兩大類,一是成長能力不夠,涉及到公司的基本面,主營業務等;二是規范性,包括財務規范性、公司治理規范性等”,東北證券分析稱。
此外,除了涉及到企業自身原因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看到,擬IPO企業加速撤回材料也與2月下旬來的監管政策息息相關。
2月23日,證監會在監管問答中明確提出,證監會將區分交易類型,對標的資產曾申報IPO被否決的重組項目加強監管,其中,對于重組上市類交易(俗稱借殼上市),企業在IPO被否決后至少應運行3年才可籌劃重組上市。3月9日,下一步證監會將結合審核和日常監管情況,有針對地加大對保薦機構監管力度,發現問題,堅決處理,嚴格問責。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