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2-26 23:42:43
2018年2月25日,匯聚中國頂尖經濟學家、知名學者以及商界翹楚的“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18年年會”在北京舉行,主題為“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在此次年會上,多位重量級嘉賓為中國經濟如何從高速增長階段到高質量發展獻計獻策。
每經編輯 周程程
每經記者 周程程 每經編輯 畢陸名
如何防控金融領域風險一直是備受熱議的話題。
2018年2月25日,在主題為“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18年年會”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表示,過去對金融風險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有一些措施也反映出各個部門各自為政。例如,互聯網金融出現問題時采取了一些措施,理財產品出現了問題又采取一些措施。
在黃益平看來,需要更多從宏觀、從頂層設計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防范系統性的金融風險需要系統性的策略。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幾年,隨著金融創新不斷發展,一些風險也隱藏在其中。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2017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明確,未來三年重點工作排序列在首位的內容就是“防范化解風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表示,中國發展方式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投資拉動,而投資拉動的空間正在明顯收窄,基本原因就是邊際效率的下降。2008年以后,從增量產出比來看變化是很明顯的,每新增一個GDP所需要的投入在逐年上升,帶來的后果就是杠桿率的攀升,這是金融風險不斷積累的根源性因素。
王一鳴指出,從國際主要經濟體的比較來看,我國杠桿率上升的速度是很快的,這也成為了金融風險的重要積累因素。
從具體金融領域來看,黃益平表示,過去兩三年,實際上在不同的部門都發生了一些問題,包括像股市、債券、理財產品、房地產市場、銀行不良率、匯率調整、數字金融等。
黃益平認為,有金融風險并不奇怪,但值得關注的是,過去金融風險在不同的領域之間游走。“這樣的話,可能就會引發我們的思考,現在的金融風險已經不是一個局部、單個領域的問題,可能有系統性的根源。”
實際上,過去為解決金融風險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在黃益平看來,防范系統性的金融風險需要有系統性的策略。
“最重要的是要讓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當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一是定價,二是配置。特別重要的是要強化市場、繼續打破剛性兌付、消除政策扭曲、出清僵尸企業、發展資本市場。”黃益平說。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方面,去年11月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金融委”)正式成立,目前其管理架構尚未正式公布。
對此,黃益平建議,金融委應統一標準、全覆蓋、政策協調,建議以貨幣政策、金融穩定和金融政策三個委員會為核心設立工作機制。“監管框架可以考慮轉向‘雙峰’模式,即從機構監管轉向功能、審慎與行為監管,加強金融消費者保護,將金融發展的責任從監管部門分離出去。”
此外,黃益平還表示,應設立日常風險監測和分析機制,尤其是完善中央已經提出來的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監管“雙支柱”的宏觀調控體系,這也是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重要內容。
過去幾年,金融創新背景下,一些風險也在集聚。譬如,網貸平臺的野蠻式增長,帶來了非法集資等問題。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表示,曾幾何時金融創新、互聯網金融等都受到業界追捧,這里面也反映出我們對金融創新、對影子銀行等存在不正確的認識。
李揚稱,我國有一部分金融創新就是在影子銀行的名義下進行的,所做的事情是把債務性資金轉換為權益性資金。“對于影子銀行等這樣一些金融創新,我們要有一個科學的態度,要從中間甄別,要能夠健康地發展。”
在黃益平看來,要平衡創新和穩定之間的關系。對影子銀行等存在隱患的要加強監管,但對于一些支持實體經濟的創新業務模式和業務形態則要加以支持。在這種情況下,監管也需要創新。例如在互聯網金融監管方面,實施監管沙盒計劃或者成立創新中心等等,金融創新和監管創新要相互起到作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