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2-07 23:06:17
所謂“三長一短”,就是指人們常感嘆的“看病難”現象,即“掛號時間長、候診時間長、取藥時間長、就診時間短”。如何祛除“三長一短”?預約診療、多學科診療、分級診療等深化醫改制度將重拳出擊。
每經編輯 周程程
每經記者 周程程 每經編輯 姚祥云
“掛號時間長、候診時間長、取藥時間長、就診時間短”,所謂“三長一短”的問題過去常被患者詬病。而經過了自2015年啟動的首個三年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后,這一“頑疾”能夠得以根治嗎?
2月7日,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衛計委)召開新聞發布會,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改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表示,“三長一短”的問題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緩解,但還有待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根治“看病難”到底需要什么?恐怕不僅是醫療服務的改善,更重要的是深化醫改,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而深化醫改又將體現在哪些方面?如何對癥下藥才能祛除“三長一短”?
患者來醫院就診,面臨的第一件事就是掛號。
焦雅輝表示,全國三級醫院全面開展預約診療服務,4100余家醫院可為患者提供信息查詢和推送服務,是3年前的4倍。2777家醫療機構可提供移動支付結算,是3年前的3倍。
北京市衛生計生委副巡視員高小俊指出,“北京三級醫院總體預約率61.8%,同比提高3.5個百分點。北京市屬的22家三級醫院,2017年預約率超過86%,同比提高7個百分點。”
其次,在醫療結算方面,為實現診療費用結算便利化,一站式結算、出入院床邊結算等多種繳費方式也在醫院里廣泛實施,減少了患者排隊次數,縮短了繳費時間。
同時,在醫療質量方面,醫療質量提升明顯。據國家衛計委發布數據,86%的醫院實現同級檢查檢驗結果互認。22個省份建立了省級遠程醫療平臺,覆蓋1.3萬家醫療機構和所有的國家級貧困縣,2017年遠程醫療服務總例次超過6000萬。
繼首個三年行動計劃后,2017年,國家衛計委印發了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通知,要求以病人為中心,推廣多學科診療模式。
多學科診療模式,是指臨床多學科工作團隊,針對某種疾病進行定期定時定址的臨床討論會,提出診療意見的臨床診治模式。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院長季加孚表示,如果是一個簡單的疾病,就可以按照傳統模式,到相關科室治療。但如果是疑難雜癥腫瘤病人,例如胃癌病人,過去找完內科又找外科,還要看放療,這種模式應該發生改變。
季加孚稱,通過預約,快速安排疑難雜癥腫瘤病人到多學科平臺就診。實際上就是只掛了一個號,但是多個科室的專家坐在一起,共同商議診療方案。既能夠為患者節約時間,也能夠提高醫療資源效率。
從我們團隊十幾年的研究結果來看,MDT(多學科協作)是一種有效的質量控制手段,季加孚還表示,“相比沒有經過MDT治療的病人,經過MDT治療的病人,確診的及時性和治療的生存期,都遠優于過去傳統的辦法。”
此外,對于兩個三年行動計劃最大的區別,焦雅輝表示,第二個三年行動計劃,把改善醫療服務延伸到醫院外,以醫聯體作為醫療服務組織模式,體現醫療服務一體化和連續性,使優質的醫療服務回到社區。
焦雅輝進一步指出,在分級診療制度建設過程中,一些慢性病患者,鼓勵到基層進行簽約。大醫院把護理服務、專業技術、藥學服務通過醫聯體下沉到社區去,來滿足患者需求,讓患者能夠更好地留在社區,在家門口就享受到優質高效便捷的醫療服務。
這也是推動解決“三長一短”問題的重要方式之一,焦雅輝認為,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不僅需要改善醫療服務,更重要的是深化醫改,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其中,第一項制度就是建立分級診療制度。
焦雅輝分析到,分級診療制度建設讓這些常見病、多發病的病人能夠下沉到基層,一方面可以更好發揮有限的優質醫療資源作用,另一方面也能減少醫療費用負擔,控制成本。
分級診療也有利于延長醫生與患者的交流時間。焦雅輝表示,如果能夠把大醫院的常見病、多發病患者合理下沉到基層,大醫院就能夠集中精力解決疑難復雜和急危重癥的患者問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