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報 2018-01-14 19:27:44
為了紀念周有光去世一周年,谷歌特意將其頁面Logo翻譯成拼音Gǔ Gē。
今天,打開google瀏覽器,你會發現,它的頁面上不僅出現了中國人,還有我們獨有的漢語拼音。這位榮登google首頁的,正是中國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2017年1月14日凌晨3點,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今天,為了紀念他去世一周年,谷歌特意將其頁面Logo翻譯成拼音Gǔ Gē。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原名周耀平,生于中國江蘇常州,中國語言學家、文字學家、通曉漢、英、法、日四種語言。周有光青年和中年時期主要從事經濟、金融工作,當過經濟學教授。1955年,他開始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曾參加擬定《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建立漢語拼音系統,后被媒體稱作“漢語拼音之父”。
在周有光接手“漢語拼音方案”之前,中國人使用的注音系統還是英國人威妥瑪在1886年創建的“威氏拼音”,但畢竟是西方人制作的注音體系,對于中國人而言使用起來并不完全符合現代漢語的規范。比如,“Beijing”被稱為“Peking”,“Chongqing”被稱為“Chungking”。
不過,在周有光生前,他很不喜歡這個稱呼。其子周曉平曾要求記者,“文中提到的‘漢語拼音之父’幾個字務必去掉”,父親“最反感別人這樣叫他。他常說,漢語拼音搞了一百年,自己只是參與方案最終制定的幾個人之一,不能叫‘漢語拼音之父’”。
有趣的是,周有光和文學大家沈從文是一對連襟,周有光娶了張允和,沈從文則娶了張兆和。
張允和是安徽合肥人,長于蘇州,是當代著名昆曲研究家,也是著名的“張家四姐妹”中的“二姐”。周有光說,“我跟她從做朋友到戀愛到結婚,可以說是很自然,也很巧,起初都在蘇州,我到上海讀書,她后來也到上海讀書。后來更巧的是我到杭州,她也到杭州。常在一起,慢慢地、慢慢地自然地發展,不是像現在‘沖擊式’的戀愛,我們是‘流水式’的戀愛,不是大風大浪的戀愛”。
2002年8月14日,94歲的張允和去世。2017年11月,周有光、張允和夫婦的骨灰落葬回故鄉常州。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 陳謀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