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見聞 2018-01-06 18:08:00
一浪接一浪的監管措施下,許多挖礦企業已經轉向海外:擁有世界最大比特幣礦池的比特大陸正在新加坡建立總部,第三大礦池萊比特也在加拿大開設分支。
繼去年監管重拳打擊下掀起的ICO“出海”潮后,又一輪比特幣挖礦開始了“出海”。
在監管不斷趨嚴的背景下,許多行業內領先的挖礦企業已經開始轉向海外了。
彭博社報道,擁有世界最大比特幣礦池“蟻池”、位于北京的礦機公司比特大陸(Bitmain)正在新加坡建立總部,并在美國和加拿大也擁有采礦業務;第三大礦池萊比特(BTC.Top)也在加拿大開設分支;第四大礦池微比特(ViaBTC)也已經登陸冰島和美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眾多海外目的地中,一座加拿大小城正在成為數字曠工向往的淘金圣地。
加拿大媒體CBC日前報道,一大批來自全球各地的數字貨幣投資者將溫尼伯視為開設礦場的最佳場所。當地便宜的電價和偏低的年均氣溫被挖礦投資這視為最大的兩個優勢。
數字貨幣挖礦需要耗費大量的電能,北美洲20個主要城市中,溫尼伯電價最低,紐約、多倫多等地的電價接近溫尼伯的3倍。此外,礦機工作時發熱嚴重,溫尼伯平均氣溫低于10攝氏度,很適合散熱。
不過即便如此,全球比特幣網絡的算力向中國聚攏容易,要再次尋找足以“接盤”的下家卻很難。
華爾街見聞提到,目前77.7%的全球比特幣網絡算力 (network hashrate) 仍在中國境內。況且比特幣礦機所需的大量專用硬件設備,其生產廠家也都在中國。
實際上,在去年9月對虛擬貨幣交易所出手整治后,近來監管部門的注意力已經集中到了“挖礦”業務。
第一財經周五報道,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辦工作領導小組近日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引導轄內企業有序退出“挖礦”業務,并要求上報“挖礦”企業的耗電、電價等情況。
通知指出,“挖礦”企業,在消耗大量資源的同時,也助長了“虛擬貨幣”投資炒作之風。
此外,本周還有關于“央行召開閉門會議,討論比特幣礦場限電”的消息傳出。
《財經》援引接近央行人士表示,該會議子虛烏有,不過監管對比特幣挖礦的態度是否定的,最終的想法是希望其消失,而不是規范。但因不符合行政習慣,沒有關礦依據,央行不可能關停,限期關停的說法也不嚴謹。
來源:華爾街見聞 作者:方凌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