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1-02 21:38:37
2018年1月1日起,資管產品正式踏上了繳納增值稅的道路。公募基金產品到底是怎么收費的呢?會對收益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蕾
每經記者 李蕾 每經編輯 肖鴻月
在剛剛翻篇的2017年年末,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了《證券投資基金增值稅核算估值參考意見》及相關《釋義》,對即將實施的資管產品增值稅新規,給了基金管理人一些建議。2018年的第一天,該新規即正式實施,各家基金公司也相繼發布公告,對旗下資管產品的增值稅事項進行提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了基金公司們的公告,大家紛紛表示將從2018年1月1日(含)起,對管理的資管產品(包括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及特定客戶資產管理計劃)運營中產生的應稅收入,計提增值稅及附加稅費,并從資管產品資產中支付,同時依據稅務部門要求完成相關納稅申報。“由此,可能導致部分資管產品凈值或實際收益率下降及可分配收益減少。”
讀到這里,相信大家一定都想問:這個稅到底會怎么收?對于基金凈值又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我們先來解答第一個問題。記者今天獨家拿到了一份公募基金增值稅的項目統計,對于公募基金的增值稅如何征收做了一個非常詳盡的展示,并且已經成為多家基金公司投研部門的參考名單。一起來看看:
事實上,單從這些項目已經可以看出,相對于非公募資管產品,公募基金在增值稅免稅方面極大的優勢了。正如一位大型公募投研人士所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這次增值稅的征收將資管產品分為“保本型投資”和“非保本型投資”兩類,其中公募基金屬于后者。針對公募基金,增值稅又要分為兩種情況:1、買賣股票、債券轉讓收益免收增值稅;2、利息收入,也就是上圖中所說的“貸款服務”,除國債、地方債、金融債等免稅外,其余均按3%的稅率來進行征收。
“由于證券投資基金買賣股票、債券的價差收入可免稅,而非證券投資基金買賣股票、債券的價差收入不免稅,因此公募基金的優勢得到凸顯。”該人士表示。
那么對于各類基金的影響有多大呢?咱們挨個來說。
1、對于股票和偏股型基金
由于主動管理類基金通過股票、債券等金融商品轉讓,所帶來的收益均免于征稅,因此受到的影響非常有限。
2、對于貨幣基金
就貨幣基金而言,天風證券研報表示,貨幣基金持倉以同業存款、同業存單、利率債為主總量中合計占比可超過70%,大部分持倉是可以免增值稅的,在收益率方面受到資管增值稅的影響相對較少。
3、對于債券基金
從上面的分析和最直觀的統計來看,在公募基金的品類中,債券基金受到的沖擊是最大的,尤其是之前主要依靠債券利息的更是如此。一位滬上公募人士表示,新規之下,對于企業債、公司債、短融、超短融等利息都將征收3%的增值稅。
國泰君安研報中舉了個例子——假設某資管產品購買新發行的面值為1000元、票面利率5.15%、每季度付息的3年期債券12手,共支付12000元,擬持有至到期,同時假設會計上按月確認利息收入。那么,應繳納增值稅的收益僅為利率5.15%所獲的含稅利息收入:
應納稅額=1000*5.15%/(1+3%)*3%=1.5元
即以簡易方法計稅,51.5元的利息收入應繳納1.5元增值稅,稅后收益為50元,稅后實際利率為5%,相當于在原有收益率的基礎上打九七折。
“雖然投資回報率有所下降,但其實幅度比較小,且稅后回報率為原回報率基礎上的九七折。對凈值的影響,還要參考基金具體的持倉情況。不過,對過去這類債券倉位比較重的,肯定影響會大一些。”上述滬上公募人士指出。
另一位華南公募人士總結道,新規對于產品設計方面的影響不大,法律文件上面做一些修訂就好,但投資上肯定要注意運作過程中發生的應稅行為了,尤其是不同品種稅收的差異,“債券基金會難受一些,在投資的時候跟以前相比要更加有選擇性,防止被‘稅’得太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