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 2017-12-20 22:37:36
國土部今日發布的《國家級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情況通報》透露,土地開發建設程度持續保持良好態勢,已建成超70%。
據國土部網站消息,國土部今日發布《國家級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情況通報》(下稱《通報》)。《通報》透露,土地開發建設程度持續保持良好態勢,已建成超70%。
《通報》稱,為全面貫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及《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開發區改革和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7號)有關精神,進一步落實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大力推進開發區節約集約用地,2017年,國土資源部組織開展了全國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更新評價工作。按照《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于開展2017年度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更新評價工作的通知》(國土資廳函〔2017〕304號)要求,共有483個國家級開發區依據相關技術標準,對土地集約利用狀況進行了更新評價。
本次更新評價工作在2016年度更新評價的基礎上開展,更新時點為2016年12月31日。參與更新評價的國家級開發區共483個,批復四至范圍內土地總面積4788平方公里,約占全國建設用地面積的1.2%,平均單個開發區面積為9.9平方公里。其中,東部地區236個,中部地區99個,西部地區106個,東北地區42個。按評價類型統計,工業主導型開發區392個,產城融合型開發區91個。按管理類型統計,經濟技術開發區、邊境經濟合作區等經濟類開發區238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高新類開發區139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106個。
截至2016年12月31日,483個國家級開發區累計完成工業(物流)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1.7萬億元;實現工業(物流)企業總收入22.5萬億元、開發區二三產業稅收總額2.4萬億元、工業(物流)企業稅收總額1.1萬億元;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總收入9.9萬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稅收總額0.5萬億元。國家級開發區總體經濟社會效益顯著,充分發揮了作為經濟發展、產業集聚的載體和平臺作用。
此次更新評價結果顯示,土地開發建設程度持續保持良好態勢,已建成超70%;產業用地比例略有下降,用地結構綜合化趨勢初顯;土地利用強度穩步提高,土地投入產出效益及稅收明顯增加,集約程度穩步提高;土地管理績效進一步提高,閑置土地數量大幅減少。
按照不同區域開發區情況區分,東部地區開發區集約利用總體水平最高,用地效益及增幅顯著好于其他區域;中部地區開發區土地利用強度較高,但投入產出效益不夠理想;西部地區開發區土地利用程度略有下降,產業用地比例和利用強度偏低;東北地區開發區土地利用程度高,但利用強度和用地效益較低,投入產出效益有下降趨勢。
按照不同類型開發區情況區分,高新類開發區集約利用總體水平最好且提升較快,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用地效益提升明顯,經濟類開發區投入和產出水平相對較低;工業主導型開發區土地利用強度高,投入產出效益增加明顯,產城融合型開發區土地利用程度高。
開發區土地利用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土地開發狀況不平衡。部分開發區批復四至范圍內已無地可用,但有部分開發區批準設立多年仍有大面積土地未開發建設;土地利用強度和效益不平衡,部分開發區土地利用強度遠低于全國水平,土地資源利用不合理;開發區區域發展不平衡,西部和東北地區開發區集約利用水平有較大提升空間。
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是:強化空間管控,嚴格開發邊界管理;積極盤活存量,大力推進開發區低效用地再開發;促進區域協調,支持不同區域開發區差異化發展;加強動態管理,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和退出機制。
(來源:中國新聞網)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