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2-05 22:56:21
蓮湖區城管局副局長王宏明告表示,此次事故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方面是法律責任的認定。“交通事故的產生,責任認定是由交警部門在確定,到時候依法處理;另一方面則是行政管理責任的認定。根據調查,目前基本可以認定,在以下三方面存在問題——“一是司機的問題,無論是不是因為灑水而造成交通事故,我們都認為3℃以下還在灑水,就是一個違規操作;二是涉事保潔公司,相關文件我們都發了,事件也反映出這家公司的預警機制沒有跟上,企業管理存在漏洞;三是我們作為業務監管、監督部門,沒有盡責,我們的監管也存在漏洞。”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朋 每經實習記者 沙一舟
每經記者 王朋 每經實習記者 沙一舟 每經編輯 張海妮
12月2日早間,西安市發生38車連撞交通事故。坊間流傳“保潔車灑水致路面結冰”是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負責管理保潔事宜的西安市蓮湖區城管局,在過去幾天里“不接受采訪”的表態,讓此次事件迅速發酵,甚至上升到對西安這座城市管理理念和水平的探討上。
12月5日凌晨,西安蓮湖區政府官網對于此次事故處置工作做出回應,承認相關部門工作“不到位、不扎實”。
同日,蓮湖區城管局也首次發聲,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除了改正錯誤、加強自身管理外,接下來還將對涉事保潔企業按照相關規定進行處理。
目前,事故責任的最終認定結果尚未出來。不過根據西安市相關規定,“氣溫低于3℃以下嚴禁一切道路沖灑水作業”。12月2日早間的灑水作業,已被認定為違規操作。
此次交通事故,事發地點位于蓮湖區西二環開遠門高架橋,時間為早上7點左右。事故致38輛車不同程度受損、2人輕微傷。
事故發生后出現的一系列情況,最終將該事件推上了“風口浪尖”。
當天中午,名為“西安市政管理”的微博表示,“城市道路灑水為城管部門進行,不由市政部門進行”。將公眾的目光引向事發地所在區域的蓮湖區城管局。
據當地媒體報道,當天下午在采訪蓮湖區城管局時,對方回應“不接受媒體采訪,建議去問交警或市級相關部門。”
這樣的回復,顯然刺痛了公眾對于信息公開透明需求的神經。在接下來的兩天里,各種報道接踵而至,探討的問題也由交通事故本身,上升至西安這座城市的管理理念和水平上。
3天之后,西安市蓮湖區政府官方對于事故的處置工作做出了首份回應。
12月5日凌晨,蓮湖區政府官網發布了《蓮湖區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12月2日西二環開遠門高架橋交通事故處置工作》。
文件中承認,“這次事故反映出我們在道路灑水的規范作業、監督指導、責任落實等方面做的還不到位、不扎實”。
而處于輿論旋渦中的蓮湖區城管局,則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專訪,首次對外發聲。
“事實上這幾天一直在進行內部調查,在結果出來之前,我們不方便對外發聲。”蓮湖區城管局副局長王宏明告訴記者。
他表示,此次事故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方面是法律責任的認定。“交通事故的產生,責任認定是由交警部門在確定,到時候依法處理;另一方面則是行政管理責任的認定。根據調查,目前基本可以認定,在以下三方面存在問題——“一是司機的問題,無論是不是因為灑水而造成交通事故,我們都認為3℃以下還在灑水,就是一個違規操作;二是涉事保潔公司,相關文件我們都發了,事件也反映出這家公司的預警機制沒有跟上,企業管理存在漏洞;三是我們作為業務監管、監督部門,沒有盡責,我們的監管也存在漏洞。”王宏明說道。
王宏明口中提及的保潔公司,事實上是一家外包公司。
近幾年,多地政府都將涉及環境治理、道路保潔的工作實行了市場外包,這樣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一方面可以更客觀履行監管職能;另一方面也緩解了城市擴張給綜合管理帶來的壓力。
西安也不例外。以本次事故發生地所屬區域——西安市蓮湖區為例。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蓮湖區的桃園路、土門和棗園三個街道辦均實現了環境衛生服務市場化運作,將其轄內的道路保潔工作以公開招標的形式,外包給了相關保潔公司。
如桃園路街道辦事處,今年6月份,與新三板上市公司深圳市陽光三環生態環境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以909.8萬元/年的預算價格,將街辦下轄的44條道路清掃保潔工作外包給了后者。
土門街道辦,則以1400萬元/年的價格,將轄內的道路清潔工作,交給了一家名為西安天天清洗的公司。
記者經過調查發現,此次交通事故所涉及的灑水車,隸屬于西安蓮湖聯創環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蓮湖聯創環衛)。這點在記者走訪蓮湖區城管局的過程中也得到了證實。
2016年11月3日,蓮湖區政府官網顯示,經蓮湖區政府常務會議研究同意,決定由區城管局成立西安市蓮湖區聯創環衛有限公司(暫定),將全區涉及環境治理、道路保潔等城市治理業務的相關公司劃轉其下,做到全區統一安排、統一行動。
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蓮湖聯創環衛成立于2016年10月,注冊資本1000萬元,由西安市蓮湖區政府資產管理局100%控股。
也就是說,本次涉事的聯創環衛,是一家“自己人”。
“造成這么大影響,不論是誰成立的,后續我們都會進行處理,該追責的追責。”蓮湖區城管局副局長王宏明告訴記者,城管局內部對于此次事件也進行了總結和反思,“要提高工作人員的責任心,抓好日常的教育培訓工作。”
實際上,此次事故背后,也折射出這座城市在治污減霾方面,所面臨的嚴峻形勢和壓力。
一個大的背景是,西安近年來飽受霧霾之苦。
西安市環保局發布的《2016年西安市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去年西安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192天,達標率為52.5%。
這與省上下達的261天相差了69天,同時較2015年的優良天數減少了59天。在全國74個重點監測城市中位列倒數第8,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倒數第2。
去年12月,重霾之中的西安,首次啟動Ⅰ級應急響應、首次限行、首次中小學停課、企業首次減排50%……
今年,西安在治霾方面,開始了“鐵腕”行動,相繼出臺了系列政策。
縱觀市級層面,今年3月,西安市政府在向全市部署安排2017年“鐵腕治霾·保衛藍天”、“1+1+9”組合方案,并與各相關部門簽下“軍令狀”,確保全年優良天數不少于220天。
與此同時,將之前“治污減霾領導小組”改名為“鐵腕治霾領導小組”,首次實行書記、市長雙組長制,由常務副市長、市委秘書長和分管副市長主抓。
10月,西安市城市管理局發布了《西安市城管系統2017秋冬季鐵腕治霾攻堅行動實施方案》,對19項攻堅措施進行了詳細說明。其中,在精細控制道路揚塵污染方面,要求增加道路沖洗頻次,嚴格落實道路保潔“以克論凈”、濕法作業提高機掃率,利用灑水車等提高灑水保濕頻次,保障抑塵效果。
這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兩日的走訪過程中,深有體會。距離此次事故2公里處,有13個空氣質量國控網監測點之一的高壓開關廠監測點,廠區門口不斷有灑水車從里面開出。
“我們廠內本身有灑水車,此外政府還給我們派了一些灑水車輛。前兩年,一上午最多灑兩趟,現在隔一會就要灑水。”該公司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實習生宋鑫對此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