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1-28 23:20:37
中國音樂產業的未來之路在哪?這個問題已經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被問了很多次。當我們再次拋出這個老問題時,是在11月27日成都舉行的2017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峰會上,這場峰會上,對這個問題又有了一些新的答案。
每經編輯 楊棄非 余蕊均
2017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峰會現場 余蕊均 攝
每經記者 楊棄非 余蕊均
“人工智能不光是沖擊人類的大腦,它已經開始向情感和藝術創造力發起沖擊。”在11月27日于成都舉行的2017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峰會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規劃發展司副司長李建臣發出感嘆。
他的驚喜來自一臺名為Teo的機器人——當這個有53跟手指的“鋼琴天才”來到中國“巡演”時,它與鋼琴家郎朗合奏中國傳統民歌《彩云追月》,讓音樂這種人類最美的語言有了全新的表達方式。其負責人介紹,它的進階型號已實現即興作曲的功能。
盡管科技已成為音樂探索的新領域,但作為音樂的本質和產業發展的關鍵,內容仍是在當天峰會關注的焦點。而當付費模式已從試水階段逐漸步入正軌,有關版權、IP的討論也有了新的出發點。與此同時,在“流量為王”的時代,音樂發展的思維也需要尋求轉變,這種轉變需要更靠近IP的發展邏輯,而釋放音樂人的能量仍是關鍵所在。
現狀:“獨家授權”
“我們不是‘BAT’,我們屬于‘N’的那個部分。”在參與音樂版權的討論時,網易云音樂副總裁丁博的開場帶著一些自嘲。
這正是現如今中國音樂版權市場面臨的現實——隨著“獨家授權”模式吸納進越來越多的音樂資源,阿里與騰訊兩大頭部公司占據市場大半壁江山的格局已初步形成。根據此前數據統計,兩家公司已拿下超過90%的數字音樂版權,同時在曲庫數量上也占有絕對優勢。
求變的聲音已從不同領域發出。多平臺分散的獨家音樂資源大大降低了用戶體驗,一直備受詬病;更多行業參與者也不斷發聲。9月12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版權管理司約談4家音樂公司,直接將矛頭對準獨家版權。據其負責人介紹,獨家版權不利于本土音樂的創新創造,還可能導致的盜版的反彈,應避免對其采購。
而在同一天,騰訊音樂娛樂集團與阿里音樂達成版權轉授權合作,被視為改變平臺割據局面撕開的一道口子。
2017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峰會 圖據成都日報
問題:分成標準
在論壇上,多名專家與企業家也提及此事。盡管獨家版權帶來的問題已受到廣泛認同,但也有觀點指出,其存在的價值仍不容忽視。
“為什么會形成獨家版權的模式?一是侵權行為帶來的不信任,二是沒有很清晰分成方式。”星外星音樂集團董事長周小川分析道,“比如說作為一個平臺,獲取音樂收入的時候,到底有多少收入是歸詞曲創作者的,有多少的收入為歸制作權人的,這是沒有平衡比例的。”
缺乏分成標準使行業的參與者沒有一套對歌曲有效的估值體系,用以確定投入的資金。以獨家授權為形式的戰略合作成為大部分企業的最佳選擇。據丁博介紹,這導致的是單曲版權費壓低,保底費用被抬高,行業難以健康發展。因此,“需要先解決結算問題,然后再討論版權,要一步一步解決完善”。
在丁博看來,獨家授權正是在此環境下的一種“過渡模式”,其最終發展方向有多種可能,而走向對用戶和企業均有好處的全網授權模式可能性很大。
2017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峰會現場 余蕊均 攝
代價:損失流量
平臺只是整個拼圖的一部分。對唱片公司而言,獨家授權彌補了盜版盛行帶來的損失,但這并非沒有代價:顯而易見的一點是,它將稀釋此前全網傳播帶來的巨大流量。
流量意味著什么?從Youtube上走紅的賈斯汀·比伯,到好妹妹樂隊、陳粒、趙雷的迅速躥紅,其背后正是互聯網時代音樂產業的新邏輯:流量和用戶已成為決定“音樂IP”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獨家授權的普遍化,也與傳統唱片公司向“互聯網+”轉型的心態相關。一個例子是,騰訊在簽約獨家版權時,總會強調其將“提供從數字音樂專輯的開發、宣傳、銷售到分享推廣的一站式方案,打造音樂社交、電子商務、O2O演出等全方位、多元化的音樂模式”??梢钥闯?,其關鍵正是為唱片公司尋找“音樂IP”的最佳成長模式。
但打造“音樂IP”并非易事。A8新媒體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劉曉松指出,十年前,音樂是中國文化娛樂消費市場中占比很大的領域,但現如今,游戲IP的附加值已遠超過音樂。而近幾年包括大電影等以“音樂IP”為基礎的衍生品并非都取得了預期的成績。
啟示:“江南Style”
“要以打造IP的心態來打造音樂。”劉曉松以韓國為例介紹到,在《江南Style》成為全球爆款之前,韓國已做過數十次努力,其成功源于其“有方向、有策略、有堅持”的長期工作?,F如今,韓國流行音樂能夠成功打入全球主流音樂市場,市場拓展到東亞之外的地區,與其“音樂IP”的不斷誕生緊密相連。
值得注意的是,韓國的“音樂IP”更多仍是音樂人本身。當音樂消費邁入碎片化時代,對人的強調將更為突出,而其價值要能夠最大限度的釋放,也需要一個完善的體制加以推進。正如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炬所說,無論行業采用何種版權授權模式,其最終目的仍是激發音樂創作熱情,保護音樂創作者才是重中之重。
探索已在落地。據中國音像集體著作權管理協會總干事鄒建華介紹,其已與韓國演藝制作人協會于8月簽署一項合作協議,看重的正是韓國音樂IP所具有的長期價值的系統化模式——不僅音樂人IP有很長的生命力,同時,韓國音樂已成為世界音樂發展一種趨勢的代表。據他所說,這也將是中國探索合作的方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