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1-27 23:29:40
資本并非沒有市場理性,市場主體也都存在著做大做強的理想,但是市場的本質是競爭,而且是殘酷的競爭,野蠻生長和叢林江湖亂戰的非理性,會讓很多資本投資落空。
每經編輯 張敬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張敬偉
11月22日本應是小藍單車一歲的生日,但就在前幾天,由于押金難退、員工遣散、拖欠工資和供應商貨款等問題,小藍單車宣告結束,而這也再次掀起了輿論熱浪。
共享單車已經形成了倒閉潮,而且是從小型公司蔓延至小藍單車這樣的中大型公司。去年還是資本風口,今年就成了市場風險,這種現象值得關注。
作為共享經濟新模式的代表,共享單車不僅風靡中國各大城市,而且大有搶占全球市場之勢。以顏色為代表的共享單車,也在城市里形成了絢麗多彩的流動風景,吸引了市民們的注意,更成為資本押注的風口,當然也滋生了城市管理的亂象。
供給側和需求端不對稱,違逆了市場供求規律,看不見的市場之手就會干預。資本風口扎緊,資金鏈斷裂,跟風的共享單車企業隨之倒閉破產。共享單車從資本風口變市場風險,道理很簡單,邏輯很清晰,但是這一產業的興勃亡忽也值得反思。
對資本方而言,扎堆而進,形成風口,應把握好理性與瘋狂的分際。互聯網經濟很時髦,但創新經濟依然要尊重最基本的市場規律。
一方面,任何創新經濟模式,都會經過市場大浪淘沙,優勝劣汰難以避免。資本風口的浪潮,形成的是大水漫灌式的資本投放,固然會帶來新經濟的市場繁榮,但也容易推升市場泡沫。
上世紀末美國互聯網經濟的泡沫就是慘痛的教訓。再強的資本風口,也不能讓所有的創新企業都成為蘋果和微軟這樣的互聯網大佬。資本風口理想化的投資漫灌,大都會在泡沫中變成資本浪費。
另一方面,資本并非沒有市場理性,市場主體也都存在著做大做強的理想,但是市場的本質是競爭,而且是殘酷的競爭,野蠻生長和叢林江湖亂戰的非理性,會讓很多資本投資落空。
中國的共享單車市場,正在“完美”地演繹這樣的市場游戲。據交通運輸部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互聯網租賃自行車運營企業數量接近70家,累計投放車輛超過1600萬輛,注冊人數超過1.3億人次。以創新為名義吸引的資本更是以數十百億計量。
除了共享單車,幾乎所有的分時租賃模式都冠以共享或分享經濟的名稱投入市場,形成了資本風口的滾雪球現象。五顏六色的共享單車搶占市場,靠的就是資本的輸血,而資本往往是沒有長遠耐心的,快投資快收益,而且是見新就投。
市場主體一旦顯露疲態,或者出現運行不暢,資本押注就會停止。不輸血只能死,從悟空到小藍,莫不如是。其他單車企業,雖然不是“同年同月死”,但是退出市場的路徑不會有二致。
共享單車正在洗牌,五顏六色逐漸變成摩拜、ofo兩強主導的橙黃兩色。ofo獲得了阿里、滴滴的注資,摩拜則有騰訊這個大樹可以依傍。兩強逐鹿共享單車市場,是市場優化選擇的結果。盡管如此,兩強也還面臨著要資本輸血才能生存的尷尬,因為他們依然在“攻城掠地”,尚無自我造血的盈利能力。從遠景看,兩家獨大的共享單車也存在著市場壟斷的隱憂,應該在沉淀后,迎來多元化競爭生態。
單車市場野蠻生長導致大批單車企業倒閉,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發揮了主體作用。分析家們認為,監管層不是過于放任或監管不到位。客觀而言,作為新興業態,監管層不可以一開始就管得太嚴,否則新興業態就會被扼殺于萌芽狀態。以往政府管得太寬太死,市場了無生機。從共享單車到互聯網+新業態,政府應該讓市場杠桿發揮作用。故而,監管層對新興業態的寬容,不僅不應詰疑,而且值得點贊。從政府主導到市場為本,監管部門對共享單車的管理是矯枉不過正。
但這并不意味著監管沒有瑕疵。首先,立法跟進滯后,缺乏剛性制度支撐,對于資本風口、市場主體缺乏常態引導,導致市場紊亂。其次,是管得不夠精準——將主要監管力量放在了城市環境治理而非限制共享單車投放上,沒有直指問題的核心。
更重要的是,忽略了消費者的利益保護,主要是押金難退問題。目前有6家共享單車企業倒閉,粗略統計造成用戶押金損失已經超過10億元。而整個共享單車的市場押金規模超過100億元。單車企業一旦破產押金難退,導致注冊用戶產生了恐慌而集中擠兌,將會造成更多共享單車企業的生存壓力和破產潮。
雖然今年8月份交通運輸部等10部門發文對押金問題提出指導意見,設立專門賬戶,實施專款專用,接受交通、金融等主管部門監管,防控用戶資金風險。企業應建立完善用戶押金退還制度,加快實現“即租即押、即還即退”,但是,由于這一指導意見不具強制性,沒有多少單車企業實行第三方存管用戶押金制度。這也意味著,由于監管乏力,注冊用戶押金極有可能“肉包子打狗”。
雖然兩大單車企業有條件地試行無押金制度,但是對于整個行業而言,加速建立第三方存管用戶押金制度才是共享單車行業必須補上的監管短板。畢竟,在資本方、市場主體、監管方和消費者四方關系中,如果需求終端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整個行業也看不到希望。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