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1-24 10:51:50
每經編輯 宋思艱
每經記者 宋思艱
“創新才能有更好的未來”、“要人各有夢”——在今日(11月24日)上午召開的、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7 上市公司領袖峰會”現場,長江商學院創辦院長、中國商業與全球化教授項兵的演講表達出了人文關懷。
在談及中國企業的戰略轉型問題上,長江商學院創辦院長項兵指出,繼美國之后,中國企業可以產生一批全球引領式的創新,(例如谷歌、臉譜、優步、特斯拉),這些創新涵蓋科技、金融、商業模式、企業管理、公司治理與組織結構、市場的組織與設立、管理理念、政商關系與社會契約、全球治理與全球貿易投資體系重構以及社會創新等。他堅信中國可能是繼美國之后,能產生“大風流”創新的國家。
長江商學院創辦院長項兵在峰會上發言(每經記者攝)
以下為長江商學院創辦院長項兵在峰會上的演講全文:
改變世界格局的重大變革以及中國企業戰略轉型
主講人:項兵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大家早上好!非常高興、非常榮幸參加我們每日經濟新聞的論壇,希望借此機會談一下我對改變世界格局的幾個大變革和中國企業戰略轉型的看法。2008年的全球金融風暴以后,世界經歷了一系列的大變革,今天我先把這個變革簡單地回顧一下,然后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中國經濟新動能的看法,然后重點分享一下我眼中的中國企業戰略轉型。
我認為,全球經歷的深刻變革包括十大方面。
第一是發展模式的變革。從1979年到現在,人類經歷了歷史上最大的財富增長。源自于撒切爾夫人的新自由主義,深刻地影響了美國的放松管制和中國的改革。中國和美國在擁抱新自由主義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們的發展模式要往中間推移,歐洲眾多的福利為主的國家,我認為是過度福利,他們也往中間推移。全球發展模式大的變革,往中間推移的大模式,我認為會持續10到20年。
發展模式上面來講,三大類,第一是新自由主義;第二,國家資本主義;第三,歐洲為代表的社會民主主義。這三大模式會相互交叉,產生新的模式。
第二大變革是科技帶來的變革。顛覆式科技的范圍非常廣,不僅僅是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還有人工智能和機器人??萍甲兏飳ι虡I模式的顛覆,還有潛在社會負面效應,以及創新來解決社會和諧的問題。
以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為例,可能會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商業模式,甚至全球競爭的格局,但是還有幾個啟示。第一,我們以廉價勞動力,完成原始資本積累的模式,基本上完成了。我們過了這個橋以后,這個橋基本上被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給燒掉了。印度、孟加拉國想重復我們中國的道路,難度越來越大。第二個啟示,美國的第二個春天可能也到了,美國最稀缺的資源就是廉價勞動力。隨著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時代的到來,廉價的勞動力越來越不是問題,創新越來越重要。第三,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替代的工作不僅僅是藍領工作,大批的白領也有可能被替代,包括大量的律師、審計師、股票分析師、醫生,這些工作面臨的殺傷也是巨大的。
第三,中國的再次崛起對全球的影響。未來十年二十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全球經濟的中國化也成為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
第四,政治體制的改革。西方的政治體制,在2008年以后,我們認為也可能需要一個洗心革面的變革,才可能有更好的未來。包括債務危機問題,領導力匱乏的問題,錢和權走到一起的問題等。西方的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所以政治體制也是改變世界格局的一大變革。
第五,中美在全球投資貿易體系中的博弈行為。美國在特朗普總統上任以前,一直想推出新WTO,我們做了很多的應對策略,包括FTA,包括RCEP,“一帶一路”的倡議,包括我們國內的幾個城市做的自貿區試點等。
第六,全球治理體系的匱乏。經濟貿易、投資、金融越來越重要,而全球治理應該說是得到了改變。這可能是全球經濟的一個巨大的風險。經濟貿易投資與管理越來越全球化,但全球治理體系顯得越來越不到位。最近習近平主席在很多的場合提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在這樣一個多種變革聚焦于一個時代的今天,這一新的理念,對全球治理體系的重構至關重要。
第七,可持續發展與天人合一的理念。面向未來,真正地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天人合一的理念應該成為普世價值的一部分。
第八,人類的集體短視。西方到東方,政治、經濟體系之中,目前為止沒有長線考慮。大家都知道,200年以后的一塊錢,如果貼現率是10%,還值多少錢。所以,無論是東方也好,西方也好,都要深刻反思,很少有真正長線的考慮。有幾個公司的股票價格真正地反映了對可持續發展的貢獻?很少有長線激勵,這是不爭的事實,這是人類的集體短視。
第九,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到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有所抬頭。這是對中國經濟至關重要的全球化浪潮面臨的風險之一。
第十,地緣政治。面向未來,一切都充滿變數,有太多太多的地緣政治沖突點,我就不一一說了。
在這個充滿劇變的時代,各種變革都處于這個時代。去年在紐約舉辦的美中關系論壇我們也談到,中國和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有共同的責任,我們要促成最好的時代,而不是最壞的時代。習近平主席說我們有1000條理由把中美關系搞好,中美必須合作,不能不合作,只有A計劃,沒有B計劃。
中國經濟的新動能,全球大變局的格局之下,我們國內有很多利好的因素,使得我們對中國經濟的未來充滿信心。還有其他的專家對十九大以后的經濟形勢有更好的分析。
第一是一系列的顛覆式的科技創新,帶來了一系列新的機會。第二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制造業的產業升級,發展模式轉型。第三是服務業,占GDP的51.6%,遠遠低于印度、巴西等其他金磚國家。
中國其實通過創新可以產生一系列的經濟增長,新自由主義在英國和美國都走到盡頭了,美國還有什么行業沒有被放松管制。特朗普唯一的打法就是減稅,我們手上太多太多的行業,還有很大潛力,從金融到電信、到傳媒,到文化產業等,你就數吧。我們手上有很多的殺手锏,美國、英國沒有的,這個叫新自由主義的余熱,可以非常強大。
消費升級,二次人口紅利的到來,社會保障項目的完善,這一塊生機巨大。我們在社會保障這方面,欠缺的還是比較多的,改進的空間還是很大。潛力巨大,要補的課很多,商機也是巨大的。再者,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企業走出去,修煉應對全球的功夫,在全球市場會有更多的斬獲。所以盡管挑戰巨大,但是我們有更多的理由對中國的經濟充滿信心。
中國企業的戰略轉型涉及的東西很多,包括如何一步一步實現從拷貝、模仿到創新,如果做到從組裝到真正的制造。不過,如何從組裝大國到制造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何從追隨到引領,如果從習慣價格競爭,到一步一步地通過創新實現價值競爭。如何從以量取勝到以價值取勝。我們很多行業的體量都是全球的50%到80%,但是在價值的獲取方面,我們有很長的路要走。
如何出現更多的中國企業,在主流行業和市場取得重大的突破。我們很少能有征戰全球的來自中國的企業,像華為這樣的企業不多,真正的世界級企業還是不多,真正能在世界主流行業、主流市場能夠掙錢的中國企業還是不多。
你看大國的崛起,靠的不僅僅是民營企業,是A類企業和B類企業的組合,日本如此,美國如此、德國如此,都是如此。中國要花大力氣,打造一批真正優秀的B類企業,目前為止是A和C,我們把B類企業忘掉了,我們要花大力氣打造一批B類的企業。亞洲國家能出一些B類企業的只有日本,目前為止是這樣。
社會創新,面向未來,對于企業來講,社會創新越來越重要。我們面臨的各種社會經濟問題,僅僅靠政府和企業來解決是不夠的,靠社團組織也不夠。面向未來,這三大群體,必須深度緊密合作。尤其是顛覆式科技如日中天的現在,重新界定企業的社會責任,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問題。
下面講一下中國企業的戰略轉型問題。
其實我們學校從創辦的第一天起,特別重視全球視野,全球資源整合能力和全球擔當。15年以前,我們長江商學院把面向未來的企業的三個特質都寫得清清楚楚。第一個是全球視野,全球資源整合的擔當;第二是人文關懷;第三是創新。
15年前是這樣,現在還是不變。今天就是15年的校慶,面向未來的基本點不變。
中國必須出一批有全球視野,可以整合全球資源,具有全球擔當的企業家,這是中國的企業在全球崛起的一個必要條件。我們必須產生一批更多的我所謂的B類企業,我們不僅要對中國經濟的發展,社會進步作出貢獻,我們還必須出當代的亞當·斯密,我們必須要有像青霉素這樣的發明,能夠解決全球的問題。
為什么從創校的第一天起,我個人就在鼓吹月球看地球的視野。我們以前看西方的東西都是他們高高在上的,如何把西方的理論和我們相結合,這種仰視的思維是超越不了拷貝、追隨和應用的,沒有大的創新和引領。所以面向未來,月球看地球的視野越來越重要。在這個視野之下,有可能產生一批大的創新。
我堅信我們中國可能是繼美國之后,能產生“大風流”創新的國家。美國有微軟、谷歌、優步,這就是我所謂的“大風流”創新。
創新不僅僅是科技方面的,還可以是金融,可以是企業治理等等方面的。
要實現我們的夢想,我們在價值取向和心態上面要作調整。
第一,弘揚不同的夢想。只有不同的夢想,我們才能做到心如止水,滴水穿石。日本為什么有這么多的匠人,因為人各有夢。2007年我在日本一家最好的餐廳用餐,那家餐廳有260多年的歷史,餐廳的老板受過良好的教育,也做過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我說你為什么繼續做餐廳,他說他是第9代,他們家唯一的孩子,他只有接管。為什么能做到這一點,因為人各有夢。9代人,260多年的歷史,唯一的夢想是打造一個全日本最好的餐廳。
再說美國的創新。這方面,不是簡單的GDP第一,增量第一。硅谷做了大量的投入,這些元素都是重要的,但是不夠。最近這幾年,非常榮幸有機會在美國的很多頂級大學做報告和演講。我觀察他們的學生,非常重要的一點,他們對很多事情的選擇是為了興趣、愛好,是出于好奇心,所以他們可以滴水穿石。
哈佛大學可以出蓋茨,年輕人就是對黑洞有興趣,對生命科學有興趣,初心不變。所以美國的創新能有今天。
人各有夢,這對于中國的雙創也很重要。為了有更好的未來,除了解決全球的問題,我們必須有人各有夢這個格局。更多的年輕人應該是為了興趣,為了愛好,為了擔當,為了社會問題的解決去創新創業,絕對不能僅僅是為了創富而去雙創,這是不夠的。(做到人各有夢)我們的創新才能夠有更好的未來。美國能有今天,也是因為人各有夢。日本是和諧社會的典范之一,也是因為人各有各的夢想。
長江商學院一直在推動我所謂的新商業文明。如果我們的全球擔當做得到,如果我們在全球的壯大問題上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我覺得這是一個真正的,不僅是中國的新時代,也是世界的新時代。從文藝復興到現在,所有的大問題的解決和提出,都是西方人主導的,我們東方人最多是參與和追隨。隨著我們中國的再次崛起,這一點必須改變。東西方雙向交流的時代到來,我堅信我們中國人有智慧、有能力。
如果我們做到了,也許今天有可能就是新一輪文藝復興和啟蒙的開始,謝謝大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