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1-09 19:27:16
今年,空氣凈化器領域正在經歷互聯網扎堆“跨界”。11月7日,錘子科技宣布推出空氣凈化器產品,2017年已有網易嚴選、聚美優品、墨跡天氣等互聯網公司紛紛跨界加入空氣凈化行業。品牌數量的增加一方面豐富了消費者的可選擇性,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消費者購買到不好的商品的可能性。
每經編輯 張斯 王星平
圖/視覺中國
每經記者 張斯 實習記者 王星平
每經編輯 盧祥勇
進入“霧霾季”,選購空氣凈化器的話題再度升溫。
11月8日,小米、飛利浦相繼推出各自空氣凈化器新品。11月7日晚上,錘子也在其秋季新品發布會上宣布推出了空氣凈化器。此外,11月6日還有一家空氣凈化器領域企業宣布獲得融資,融資金額超2億元人民幣,投資方也包括BAI(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經緯創投等創投機構。
似乎看到了空氣凈化市場的紅利,聚美優品、網易嚴選等此前也推出了空氣凈化器。奧維云網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9月,空氣凈化器品牌數量為661個。奧維云網健康電器事業部總監戰旗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整個大型家電整體增速較緩慢,小品類家電機會較大,很多企業進入空凈領域,主要還是想在風口搶占先機,但隨著品牌數量逐漸增加,整個市場的泡沫逐漸顯現。
11月,北方地區將開始供暖,同時,“雙11”促銷活動正在熱炒,空氣凈化市場進入了銷售旺季。
“由于空氣污染比較容易被人看見,所以在環境污染比較嚴重的時候,空氣凈化器在目前這種消費升級的時代逐漸演變成剛需產品。”戰旗說。
然而當前中國家庭空氣凈化器的普及率并不高。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空氣凈化器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我國空氣凈化器市場規模已達到574萬臺,未來我國空氣凈化器銷量仍將保持30%-35%的增長速度。預計2017年銷售規模可達1000億元以上,2020年可達3000億元。
據奧維云網(AVC)數據顯示,2017年,1-8月空氣凈化器零售市場總規模一直處于高增長之中。就1-8月銷售額來看,空凈整體市場銷售額高達86.8億,比去年同期增長32.4%。
對于空凈市場的崛起,戰旗認為,最大的誘因就是近幾年霧霾問題的出現且逐漸受到重視;其次就是由于消費升級,消費者的消費觀逐漸向綠色消費轉變。截止目前,國內已經出現了700多個空氣凈化器品牌,既有海外的舶來品,也有轉型的家電廠商,以及創業者和互聯網公司跨界。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空氣凈化器市場是一個有剛需的、規模可觀、增長空間巨大的市場,有望成為繼彩電、冰箱、空調、洗衣機之后國內家庭的第五大家電產品。
記者在京東、天貓上分別搜索“空氣凈化器”發現,兩家平臺上的空氣凈化器數量都高達百頁,涉及品牌超500種,價格從600到上萬元不等。從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銷售數據來看,目前空氣凈化器市場主要以飛利浦、布魯雅爾等國外品牌占據著主要市場,國內品牌所占市場較小。
市場雖大,但在空氣凈化器領域并未出現壟斷性的企業。“盡管品牌眾多,但是還沒有哪家可以做到50%的市場份額,目前做到最多的還只是占到十幾成的份額。”上述業內人士對記者說。
或許正是看到這一點,近兩年不斷有新的品牌進入,試圖在空氣凈化器領域分一杯羹,其中,以互聯網企業較為明顯。
此前聚美優品CEO陳歐宣布將于秋季推出2款空氣凈化器產品,卻至今尚未見產品身影;前不久,墨跡天氣發布了首款空氣凈化器產品;網易嚴選雖然在2017年連續推出了2款空氣凈化器,但空氣凈化器最重要的性能指標CADR值分別為220和400,低于空凈行業平均水平500-700。
“品牌數量的增加一方面豐富了消費者的可選擇性,但另一方面也讓很多不具備競爭力的企業進入,增加了消費者購買到不好的商品的可能性。”戰旗表示,目前空凈產業還處于成長期的前期,產業還在初級發展階段,產業涉及品牌較多,整個市場集中度也不高,所以消費者對空凈產品的認知度不高。
2016年3月1日,國家標準委批準發布新修訂的GB/T 18801-2015《空氣凈化器新國標》正式實施,明確了影響空氣凈化器凈化效果的四項核心指標,即CADR(潔凈空氣量)、CCM(累計凈化量)、能效等級及噪音標準。《新國標》出臺后,對空氣凈化器的準入門檻有所提高,空氣凈化器品牌預計將開始減少。
根據奧維云網最新監測數據,今年1-9月,空氣凈化器品牌數量為661個,去年同一時間段有749個品牌,同比減少88個品牌。其中,主要以線上品牌減少較為迅速。
在戰旗看來,目前國內空氣凈化器還主要以低端市場占據主導,而這些低端市場占比高,就會導致中高端品牌戰略發生變化。在任何行業,發展壯大中高端市場都是必然的,所以市場還需進一步規范,才能讓整個空氣凈化器市場發展更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