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8-06 22:00:47
日前,國務院第四次大督查為民間投資排“憂”解“難”。為了改善營商環境,各地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增加創新型服務方面“雙向發力”。作為西部重鎮,成都也在不斷加碼“軟環境”建設。
從8月1日起,包括成都市政府政務中心、成都市城管委在內的11個市級部門正式實行錯時工作、延時服務。四川大學區域規劃研究所所長鄧玲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一制度創新讓中間休息的時間創造出了新的價值,“不僅能降低時間成本,還能讓整座城市更具活力。”
不只時間成本,就在上個月,成都發布“產業新政50條”,按照“能減則減、能放則放”的原則,盡可能為企業降低能源、物流以及制度性交易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為了嚴禁領導干部“不作為”,最近還發布了“五項規定”,也將有助于成都加快構建法治化、國際化、規范化、便利化營商環境。
每經編輯 余蕊均 吳林靜
每經記者 余蕊均 吳林靜 每經編輯 楊 軍
8月1日中午,李磊走出成都市政府服務中心,手里拿著剛剛辦好的“三證合一”營業執照。上午排號晚,李磊原本準備一下午都耗在這兒,沒想到,這一天成都市11個行政事業單位啟動了錯時、延時工作制試點改革,辦事窗口的工作人員中午并沒有休息,有10多位像李磊這樣的企業主享受到了“辦事的方便”。
“時間就是金錢,通過對時間很好的資源配置,來創造時間新的價值。”鄧玲對成都剛出臺的試點改革頗為贊賞,她認為,這個政策的出臺能提高政府的服務能力。
其實,錯時延時工作制并非成都首創,但“成都版”有不同于此前的特點——實施范圍以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三大領域為重點,又以夜間經濟市場監管、涉及投資環境和群眾利益的社會服務為“重中之重”。
今年6月29日,海關成都關區啟用“區內流轉貨物虛擬運抵”系統,取代原有的人工錄入運抵報告環節,使得進口通關提速41.4%,出口通關提速37.5%,作為四川自貿試驗區成都區域的一部分,成都雙流自貿試驗區部分貨物的通關時間已從9.2小時縮短到了9分鐘。
6月9日,《焦點訪談》對比了成都、廣州、上海浦東新區等多地“放管服”的創新舉措,其中,成都的“砍砍砍”最為突出。
去年一年,成都市僅一個社區就辦了1098個不同要求的證明,不乏被老鼠咬傷這樣的奇葩證明。今年5月1日,成都將原來需要村或社區開具的313項證明大幅精簡,取消各類證明298項,僅保留15項,95%以上的證明被取消。
“過去的制度,門檻很高、蓋章很多、跑很多路、看很多臉,無論是時間還是重復的檢查,(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很高。”鄧玲認為,通過“放管服”的制度創新,能夠優化企業跟政府打交道的交易成本。
上個月舉行的成都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提出,要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快構建法治化、國際化、規范化、便利化營商環境,讓權力遠離市場、公平普及萬眾,進一步為企業松綁減負。同時,明確提出“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目標。具體舉措包括,落實各類減稅降費政策,清理規范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業性收費,清理規范涉企保證金,簡化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備案前置條件。
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院長劉紀鵬表示,應建立服務型政府,削減低效和腐敗的權力,構建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等。
此外,8月1日,為進一步整治領導干部不作為,中共成都市紀委機關、中共成都市委組織部近日印發《成都市嚴禁領導干部不作為五項規定(試行)》(以下簡稱《五項規定》)的通知。比如,當“甩手掌柜”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或者習慣“撂挑子”不下深水的,又或是對歷史遺留問題不管不問貽誤地區發展的,都屬于“嚴禁”范疇。《五項規定》中明確規定,對違反規定的領導干部,視情形給予通報、誡勉、停職檢查、免職、降職、責令辭職等處理,黨委(黨組)書記是第一責任人。
事實上,在經歷了2016年的低迷后,今年以來,全國民間投資情況有所好轉。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戰略交點,成都近年來備受資本青睞,“外資西進、內資西移”趨勢明顯,民間投資更是活躍。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成都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達4804.4億元,同比增長14.8%,其中,民間投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增速10.6%),達到2531.4億元。
四川省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工業經濟研究室主任王磊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民間投資的活躍反映了成都的創新創業成效,同時也說明政府在簡政放權方面的舉措得到了投資者的認可,投資環境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改善。
在成都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上,成都再次明確要提升政府服務的規范性、及時性和精準性,尤其是對企業服務要有“三到精神”——既要“不叫不到”,減少對企業微觀經營活動的干預和影響;又要“隨叫隨到”,對企業提出的問題報告一次、責任到人、限期解決;更要“服務周到”,想企業之所想,謀企業之所盼。
(實習生張琳馨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