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8-01 22:51:55
每經編輯 陳星 曾劍
CFP圖
每經記者 陳星 曾劍 每經編輯 文多
股改十年,停牌近一年,S*ST前鋒的“慢動作”讓不少投資者失去了耐心。
作為A股市場上僅有的兩家未完成股權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之一,S*ST前鋒早在2007年就提出了股改方案,但該方案卻10年未成行。直至去年9月13日,S*ST前鋒在因信披違規受到行政處罰當日才重提股改事宜。
此后,S*ST前鋒又因長期停牌且未公布工作進展遭上交所問詢。截至7月26日,S*ST前鋒共發布14封延期回復函,未能給投資者及監管機構以合理解釋。
7月26日下午,S*ST前鋒董秘辦一位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公司仍在籌劃股改的過程中。但其同時強調,既然S*ST前鋒未披露監管層受理文件或反饋意見,代表公司也未收到監管部門受理股改的相關通知。
此前,有不少中小投資者認為S*ST前鋒的股改方案已不符合S*ST前鋒與首創證券現狀,但前述內部人士表示,S*ST前鋒的股改方案仍沒有任何變化。
●10年股改路漫漫 至今依然“在籌劃過程”中
S*ST前鋒的股改之路走了十年依然沒有盡頭。
去年9月,S*ST前鋒宣布因重啟股改而停牌,但當時看到“曙光”的投資者應該沒想到,這一停牌,就是近一年之久。
由于長期未披露工作進展,S*ST前鋒早在今年2月就收到來自上交所的問詢函,后者要求S*ST前鋒就停牌期間開展的具體工作等加以說明,并表示若股改事項無實質性進展或存在重大障礙,S*ST前鋒應盡快復牌并召開投資者說明會。
但就是這封看似并不復雜、僅有幾個問題的問詢函,讓S*ST前鋒在今年7月26日前共公告了14次延期回復。“由于《問詢函》涉及內容較多,相關事項的核實、查證工作尚未完成”等類似的回答,讓一部分投資者不滿地調侃其為“復讀機”。
7月26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S*ST前鋒董秘辦了解股改進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表示,“我們當時的公告是說首創集團擬籌劃與公司股改相關事件,現在我們依然在籌劃的過程中”。
回溯股改之路,S前鋒(S*ST前鋒前稱)早在2007年時就已審議通過資產重組暨股權分置改革方案,具體為:上市公司以全部資產和負債與首創集團持有的首創證券11.6337%股權及現金6117.79萬元進行置換,同時首創集團以所得公司全部置出資產與負債為對價收購四川新泰克持有的S*ST前鋒8127萬股,S*ST前鋒置出的全部資產、負債、業務及人員,全部由四川新泰克承接。
S*ST前鋒以新增股份的方式向首創證券股東置換取得剩余88.3663%的首創證券股權,吸收合并首創證券。公司非流通股東按1:0.6比例縮股,以公積金向吸收合并及縮股后的全體股東10轉增6.8股。
從S*ST前鋒2016年年報中披露的股東結構來看,其未流通股股東除四川新泰克外,還有四川青方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及成都國光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等。
此后數年間,S前鋒稱該方案一直在履行審批過程中。S*ST前鋒在2016年報中稱,公司公布的股改方案維持不變。其談及2017年經營計劃時還表示,繼續推動資產重組和股權分置改革工作。
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問及為何從未見過股改方案的受理公告或反饋意見時,前述內部人士表示:“2007年前后的監管規則還未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受理公告等文件,現在監管規則雖有所要求,但我們既然沒披露,就代表公司也沒收到監管層的受理通知或其他文件。”不過,對方并未明確表示已經提交了方案。
目前,S*ST前鋒股改進展成謎,復牌似乎仍“遙遙無期”。浙江裕豐律師事務所厲健律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S*ST前鋒此次的所作所為太夸張”,雖然目前A股市場關于停復牌的時長規定有一定彈性,但任何公司都不能無限期地停牌,“在公司長期停牌且未公布項目實質進展時,監管層應該重點關注其信披是否違規。”
厲健還說道:“公司股改之所以十年未決,一可能是因為改革是歷史遺留問題,各方利益難以平衡。其次,公司因證券虛假陳述遭到部分股民高達6000余萬元的索賠,且這一數字還可能持續增加,此類糾紛都可能為公司股改增添極大壓力。”但他也表示,目前股改工作的問題到底出在哪,仍不得而知,只能寄希望于監管層施壓使得公司加大披露力度。
●10年改變許多 首創證券總資產已是S*ST前鋒50多倍
S*ST前鋒股改長期不見動靜,而10年過去,S*ST前鋒與首創證券的狀況早已不同往日。
2007年時,首創證券被評估整體價值為19.30億元~21.66億元,吸收合并價為20.20億元。《證券時報》此前援引投資人士的分析稱,2016年9月時A股上市券商的平均動態市盈率為38.82倍左右。按照首創證券2015年凈利7.17億元及其6.5億總股本粗略計算,其基本每股收益為1.1元,對應的股價則為42.7元/股。照此測算,首創證券對應的市值當時已達到277.55億元,遠高于此前估值。
東方金誠曾在今年6月發布對首創證券的跟蹤評級報告。該報告顯示,首創證券2016年資產總額為192.12億元,營收及凈利分別為11.02億元與4.28億元。受證券市場景氣度影響,首創證券此三項財務指標相較于2015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下滑。
股權結構方面,2016年末,首創集團持有首創證券53.84%股,剩余股份則歸屬于北京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北京達美投資有限公司等。
同期,首創證券共在全國設有47家證券營業部和12家分公司,并擁有兩家全資子公司。報告顯示,首創證券整體資產質量較好,自有資產流動性較強。但其也寫到,首創證券收入主要依賴于經紀業務和自營業務,其他業務收入貢獻較小,且公司財務杠桿依然保持在較高水平,資本規模較低對其業務拓展構成一定制約。
10年間,S*ST前鋒的股價與業績也發生了急劇變化。2006年,公司吸收合并首創證券的價格為5.79元/股,但截至去年9月12日收盤,其股價已達50.18元/股,市值約99.86億元。不過在業績方面,公司2015年凈利為虧損3029萬元,同比下降332.61%;2016年凈利再度虧損3340萬元,同比下跌10.27%,連續兩年虧損導致被披星戴帽。總資產方面,截至去年底,S*ST前鋒總資產為3.71億元,僅為首創證券同期總資產的1.9%左右。
對于股改,S*ST前鋒仍多次在2016年度投資者見面會、2016年年報及2017年一季報中強調,其股改方案沒有變化。
“到現在為止,也依然沒變。”S*ST前鋒內部人士表示。
而作為S*ST前鋒的實控方,首創集團的態度無疑決定了其股改進展。回溯歷史,2006年12月,四川新泰克以7800萬元競買S*ST前鋒股份3627萬股,彼時四川新泰克此舉被解讀為掃清股改最大障礙——S*ST前鋒二股東股權被凍結。以S*ST前鋒停牌前股價50.18元計算,這部分股份的市值已經達到18.20億元左右。
有市場人士認為,S*ST前鋒的前路一是大幅改善經營業績,二是盡快推進股改實現優質資產注入。公司在2016年年報中亦表示,為謀求轉型,公司控股股東正積極籌劃股改事項,并將其列為2017年度工作重點之一。但目前看來,S*ST前鋒似乎尚未尋找到一條明確的出路。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欲通過公開電話聯系首創集團,但未能聯系上對方以獲得置評。S*ST前鋒控股股東四川新泰克的公開電話,亦一直無人接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