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8-01 01:20:37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夏冰 每經編輯 楊軍
每經記者 夏冰 每經編輯 楊軍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在夢想有可能實現的背后,還要有一定程度的承壓,這就像當下的資本與游戲產業的關系。
如今在游戲行業,“資本寒冬”這一說法恐怕已經有點片面了,目前更為常見的情景是:一方面游戲創業團隊覺得自己越來越難打動投資人;另一方面投資人覺得可投的項目越來越少。
對于資本來說,其實機構從未遠離,只是不那么瘋狂了,相比前幾年對于游戲賺快錢的癡迷,現在的機構則變得更加理性。
那么,在此背景下,哪類游戲公司或者具備哪些條件的公司會優先獲得資本的青睞?資本的投資邏輯又是怎樣?
機構投資走向理性
“最近幾年,游戲行業經歷了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就國內資本市場而言,能夠真實、穩定盈利、持續增長可期的游戲類公司,在估值合理的情況下,會更容易得到資本的青睞。我個人認為,游戲行業整體而言屬于去泡沫化階段,暫時持謹慎觀望態度。”上海德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副總監劉萬清如是告訴記者。
在持謹慎態度的背后,到底是大資本機構頻繁出動,還是觀望為多?
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首席分析師告訴記者,“上半年,在游戲行業的一級市場,機構對游戲企業的投資相比之前減少不少,大概達到20%,但是對于投資邏輯和標的的選擇是沒有變化的。社交屬性一定是未來游戲發展的方向。”
和上述人士同一觀點的是上海麒石投資管理有線公司研究員薛辰,她告訴記者,據她觀察,上半年,行業資本運作方面,比較少的機構投資游戲行業。
“目前,我們公司對于游戲公司的投資還在研究當中。一般來說,多種類型的游戲公司都會成為我們的投資標的,主要是看這家公司的基本面情況,也就是其業績增長的可持續性。”薛辰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年游戲行業主要還是搭上了“端改手”和“頁轉手”的紅利期,因為端游轉變成手游的成本是比較低的。這一紅利期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明年可能就會弱化。“我之前做過一個測算,未來幾年,游戲市場還會擴大,我個人認為2020年會是一個節點。”
記者梳理2016~2017年的游戲行業融資并購案時注意到,以2016年來說,當年游戲行業并購交易額達到210億美元,其中最大的一筆交易是騰訊以8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Supercell 84.3%的股份;2017年上半年迄今,游戲行業的投融資并購仍舊勢頭很猛,動輒上億元的融資并購案比比皆是,大到BAT,小到中小廠商,他們都加速在泛娛樂產業鏈上布局。
也就是說,盡管機構投資游戲行業有所減少,但是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游戲市場之一,在這兩年的游戲行業融資并購中,從未缺少資本的身影。多位機構從業者在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溝通的過程中表示,實際上機構從未遠離游戲企業,只不過現在沒有以前瘋狂而變得更加理性了。
龍騰資本合伙人周璐告訴記者,就投資偏好來說,這兩年,其投資主要是看團隊和營銷以及自有平臺,投綜合性文化傳媒公司,比投單一游戲團隊好,投單個游戲公司風險太大。
投資選擇優勢企業
上半年,中國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達到997億元,接近1000億元大關,在這高速增長的背后,移動游戲的增長極為突出,與此同時,移動電競、獨立游戲、地方性棋牌以及海外市場也都蘊藏著可期的潛力。
采訪中,多數機構人士告訴記者,其實,游戲產業對資本需求的門檻也越來越高,投資開始向“頭部企業”集中,機構不再單一追求短期回報,而開始注重長期穩定收益,或者尋找另類“小而美”公司。
伽馬數據發布的《2017上市游戲企業競爭力報告》指出,截至2017年6月,中國上市游戲企業為166家,其中A股上市游戲企業占85.6%,港股上市游戲企業占9.6%,美股上市游戲企業占4.8%。相比于去年同期,美股上市游戲企業占比明顯減少,多家游戲企業選擇在美股退市,而港股游戲企業比例進一步提升,這與國內資本普遍看好游戲產業有關,在A股上市已經成為游戲企業首選。
在爆款幾率越來越小,人力成本、運營成本、發行成本越來越高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的投資成本也日益增加,原先通過刷量等手段實現業績粉飾的企業,已經漸漸被機構拋棄,在游戲產業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且監管愈發趨嚴的當下,機構怎樣看待這個產業的投資標的?
優格資本合伙人陳弈新表示,就優格的投資基礎邏輯而言,首先就是找到細分領域的冠軍企業,找到在細分領域中能把內容做到極致的團隊。如果在游戲的紅海領域去做一些廝殺會非常困難,所以,優格會對主流品類一直保持著足夠克制,進而會在藍海領域中尋找投資的機會;其次,在關注這個游戲內容的同時,優格考量的是在整個圍繞游戲的業態中有什么樣的價值和機會;最后,優格資本還會與更多帶有東方審美情趣和情懷的IP公司合作。
陳弈新認為,國內的IP以文字或者漫畫為形式的,缺乏強有力的可視化的世界觀設計,在優格的選題中,會投資諸如基于IP打造屬于中國的世界觀這類的題材。
“穿越黑白,營造一個小而美獨特的,我們稱之為無雙的小生態。優格資本希望打破業界的慣性和對黑白的認識,進而可以把更多的資本引入到游戲產業,以及泛娛樂產業中來。”陳弈新如是說。
目前,機構聚焦于有自身特點和優勢,且有更多想象空間的企業。換言之,機構的選擇是“買在當下,更買在未來。”
劉萬清則認為,“作為A股的上市公司更應該積極領會相關會議精神、積極擁抱監管。作為游戲類上市公司,考慮到絕大多數在海外都有布局,有的甚至核心業務全部來自海外,更應該重視這一點。近期很多人熱議創業板指數反彈,也涉及到游戲類公司,從政策導向、資金面、創業板整體基本面等角度進行分析,我們認為仍然應該堅持價值投資,尋找性價比較高的公司,無論是主板還是中小創。”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