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APP 2017-07-26 10:31:47
7月的一個下午,邵偉(化名)一如既往坐在自己的辦公室里,擺在他辦公桌前的是一份長租公寓的調研材料。他站起來看著窗外的陽光,他的思緒也開始不那么寧靜。
“這是我們上海公司給我做的調研報告,那么多公司都在做長租公寓,我們也考慮要戰略進入。”邵偉見到記者,笑著說道。
作為一家知名房企的高管,邵偉正在思考企業的下一步戰略。一二線核心城市拿地困難,開發賣樓的可持續性不大。而自己的同行已經開始紛紛布局長租公寓,什么時候進入,怎么進入,開始擺入他們公司的日程。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從去年開始,萬科、龍湖、旭輝等房企都不斷開始布局長租公寓。越來越多開發商意識到,資產管理將成為未來競爭的另一種能力。
鏈家研究院院長楊現領認為,新的房地產階段已經到來,租賃市場是中國房地產市場“最后的紅利”。
戰略進入
“前幾年基本上都沒辦法盈利,但是隨著規模和運營能力提高,長租公寓的租金收益還是很可觀的。”龍湖地產CEO邵明曉告訴記者。
在去年8月龍湖中期業績會上,龍湖董事長吳亞軍宣布推出長租公寓“冠寓”品牌。隨后,龍湖開始不斷布局自己的“冠寓”。按照龍湖的規劃,除了已布局的重慶、成都外,“冠寓”還將聚焦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及蘇州、杭州、南京、廈門等領先二線城市。
這樣的布局和龍湖自身的戰略布局相吻合,在一二線核心城市挖掘城市的消費能力。按照邵明曉的理解,這些城市未來的租金會有所提高,在這些城市擁有資產也會給龍湖帶來穩定的租金回報。
萬科是最早進入長租公寓市場的玩家。2015年其就單獨成立了租賃公寓業務部發展長租公寓,隨后開始在幾個重點城市進行嘗試。2016年,萬科整合旗下各個分公司長租公寓項目,形成統一的管理平臺以統籌項目拓展、運營管理、價格審批及財務結算等事務,并統一為“泊寓”品牌。
萬科2016年年報顯示,在2017年公寓業務將加速規模擴張,繼續優化房源管理、客戶資源、業務界面、運營平臺、支付系統等在內的統一業務支持平臺。
也有開發商正在加速進入,作為進入公寓行業的后起之秀旭輝領寓,在半年時間規模已達到5000間,并提出5年20萬間集中式公寓,進入行業前三的業務目標。
根據克而瑞統計,目前TOP30房企中,有1/3房企通過不同方式參與到長租公寓領域。
“房企進入長租公寓將讓那些創業型長租公寓生存困難,開發商戰略進入前幾年即便虧錢也無所謂,可是對于還需融資的品牌公寓就舉步維艱了。”易居中國CEO丁祖昱告訴記者。
等待風口
房企也知道這個行業是微利,甚至可能虧本,但是每一個人都在等待風口。“如果你沒有在紅利收割期來臨之前提前布局,那你怎么可能享受到事后的紅利呢。”一位房企高管坦言。
巨大的租賃市場目前還是藍海,和發達國家比,目前國內的租賃市場依舊沒有掌握在機構手中,未來的前景可以預期。
鏈家研究院的一份報告指出,目前中國的房屋租賃市場規模是1.1萬億,預計到2025年,中國租賃市場規模將增長到2.9萬億,到2030年將會超過4.6萬億。
行業發展潛力極大,野蠻生長的蛋糕擺于眼前,無人不想分享。房企自然也看到了這個市場,布局速度越來越快。
從政策看,國家也正在不斷支持租賃市場的發展,很多房企預計,未來租賃市場還將有稅收優惠等利好出臺,進一步支持租賃市場的完善。
“長租公寓是個長期的事情,也許你剛剛拿下的物業租金并不高,但是隨著城市發展,這里的人口還會聚集,公寓每年的租金上漲可期。同時,對于企業而言未來會的技能越多,對于未來的土地項目獲取也越有益。”邵偉這樣理解。
此前,一輪資本進入曾經讓長租公寓成為焦點,各類創業公寓品牌層出不窮,并開始創造以“增值服務”為盈利點的商業模式,試圖擺脫二房東身份。而房企進入則顯得簡單許多,更多的是考慮租金收益。
楊現領此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集中式長租公寓的租期一般為10~15年,通常的回本周期是5~6年,如果運營得好,3~4年就可以開始盈利了。
旭輝做公寓則考慮兩個指標,一個是IRR要達到15%以上,一個是在簽約年限的一半以內要回本。這是兩本賬,一個是現金流的賬,一個是利潤賬。
風口什么時候來臨,大家都不知道,但是越來越多開發商都看到這個藍海市場。“回報率很穩定,資產會增值。”旭輝集團董事長林中這樣評價長租公寓。
新的增長點
克而瑞認為,拿地自持比例增加、存量市場來臨、培養潛在購房客戶等原因促使房企搶灘長租公寓。
融信中國執行總裁吳劍表示,自持也并非全是壞事。房地產企業也在積極尋找潛在的業績增長點,持有一些優質的,可以持續產生現金流的物業,可以對沖部分銷售市場波動的風險,增值到一定水平,還可以溢價轉讓。
今年5月,融信在杭州空港拿的地要求自持67%左右,由于緊鄰地鐵、蕭山機場以及蕭山產業園,如果做長租公寓,回報率也比較可觀。
隨著存量市場來臨,租賃市場的關注度隨之提高,房企搶占長租公寓,主要是為存量房市場提前布局。在一線城市新房成交量增長不可持續,月供和租金差距加大,租賃人口的逐年提升和品牌公寓市場占有率間的缺口較大,長租公寓可以說是租賃市場的一大藍海。
但是,這些“自持項目”對開發商的自身實力和資本運作實力提出了新的挑戰,對房企的開發模式,特別是不動產的經營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同時,目前長租公寓的盈利模式單一,租金為主要的盈利來源,但前期土地收購、裝修改造及租賃稅費的成本較高,投資回報周期長。
世聯行2016年年報顯示,包括長租公寓在內的資產服務業務,總體毛利率僅為2.32%,其中主要原因是“拓展成本和公寓前期運營成本”。
根據明源地產研究院對旭輝的領寓分析指出,未來長租公寓將引進一些夾層的資金,就是用基金的模式來做。因為現在資本也在尋找好的投資項目,領寓的項目與地產相比收益是清楚的,而且帶有長期租約,投資機構更放心。這類大的資產管理公司是領寓融資的一個重點,因為成本也不高,遠低于目前公寓運營商融資成本,可以用作夾層資本。因此,平時的資金結構就是70%的外部資金和30%的自有資金,大大減少了自有資金的消耗。同時,目前很多公寓更是把租金打包成金融產品,進而和銀行合作,來進一步融資。
而業內普遍認為,最理想的持有資產的人應該是REITs,做不到這一點就很難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獲得高估值。因此,房企的進入可能最后還會打通金融關口,未來才有更好的收益。
原標題:卡位租賃市場:房地產“最后的紅利”
來源:第一財經APP 記者:羅韜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