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8-02 11:52:24
對一個市場占有率并不高的小眾品牌來說,問題核心在于:做品牌形象更重要,還是獲取營業額更重要?
每經編輯 蔡雅蕓
每經記者 蔡雅蕓 每經編輯 劉紫薇
整個2016年,全國有17個城市的商業中心閉店。
北京西單商場、上海太平洋百貨、成都摩爾百貨、美美力誠、南京八佰伴、長沙喜樂地、重慶新世紀百貨、南昌百盛、西安百盛、深圳天虹商場、合肥金鷹商貿、泉州來雅百貨、長春哈韓百貨、銀川世紀金花等等。
隨著時代的變遷,是什么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房地產,不可忽略。
除了背上房貸當上房奴,我們的消費行為從傳統百貨走進商業中心,從傳統商圈走向新商圈,亦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轉變。
一個事例將品牌商內心的矛盾表露無遺。
筆者的一位好友是負責某韓妝品牌全國推廣的品牌負責人,在她看來,除了駐地上海的推廣以及東北地區對他們品牌的偏好,另一全國性重大戰場就是:成都。
但令他們萬分糾結的是:應該選擇在什么樣的百貨商店中布店?這是品牌商在當下激烈競爭的市場中必須謹慎思考的問題。
根據以往經驗,該品牌在類似成都西單商場中的月均營業額可以達到五十幾萬元,但在類似太古里之類的高端商圈的月均營業額,卻僅有十幾萬元。然而,對于護膚彩妝品牌而言,產品曝光的成本卻相當高昂,僅一個小小展示柜的制作成本即可達上百萬元。也由此,在她看來,將品牌放在太古里商圈布展,更多的只是出于形象宣傳考慮,本質上屬于“賠本賺吆喝”。
所以,對一個市場占有率并不高的小眾品牌來說,問題核心在于:做品牌形象更重要,還是獲取營業額更重要?
“一般來說,人們進入傳統百貨的目的性更強。”第一太平戴維斯華東區董事長朱兆榮面對筆者時直言,“百貨公司是純粹以銷售為目的的地方,即使有不同業態的布局,但通過周年慶、打折季就可以快速刺激銷售額,但商業中心則更強調休閑本身。以前我們在引導商家進入商業中心的時候,會有人認為在百貨商場的營業額更高而選擇放棄進入商業中心,如今這樣的格局和心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以成都太古里為例,本身租金水平不低,尤其剛開業的時候,很多品牌商還是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痛苦期,尤其是位于二樓的鋪位。一方面這是由于商家從傳統百貨轉到商業中心的不適應,不僅僅升級服務那么簡單,另一方面人流也需要經歷培育期。”
從太古地產2016年的年報來看,截至2016年12月31日,成都遠洋太古里租戶已承租(包括承租意向書)92%的零售樓面,87%的可租零售總樓面面積已開業。但從太古里實際情況看,已經幾乎看不到空置的商戶。
此處不得不提一家舉世聞名的女性內衣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以下簡稱:維密)。據朱兆榮透露,盡管維密全系列直營店開在了萬象城,但他們仍在“覬覦”太古里。
說到秘密,這個從來不在中國落地直營店的品牌,也在2017年2月把首家直營店開在了上海。緊接著,維密成都萬象城店也開門迎客。
作為維密進入中國的負責機構,第一太平戴維斯朱兆榮透露,維密打算進入成都的時候,首先是想選在春熙路商圈,當時沒有合適面積的鋪面,后來才看中的萬象城,可以說,這是一個大膽的選擇。就現狀而言,維密對其在成都的營業情況是滿意的,營業額約有上海店的一半,但租金水平卻相較上海低了很多。
“一個項目改變一個城市,太古里獨特的商業氛圍,將成都商業地產的模式拔高了。”朱兆榮直言,維密打算做直營店的時候,第一個找到了太古里,但到今天都沒有位置。
傳統百貨在面臨市場變局的時候,急速轉型或是被時代翻篇,成了一個必須的選擇。
那么,一個成功商業中心的必備要素是哪些?
朱兆榮認為,首先是要有一定的自持比例。相較于與小業主的無盡溝通,商業中心與開發企業的直接合作會更容易優化業態品質。
其次,嚴控餐飲業的比例。有些商業中心為了吸引人氣,將餐飲比例拉高,在朱兆榮眼中,餐飲商家競爭會迫使工作人員在商業中心中發傳單拉客,惡性循環后帶來淘汰,會直接降低商業中心的品質感。與其增加占比,不如讓業態多樣化,減少同質競爭,最好不要超過30%。
第三,兒童類商家的優選。其實一些成熟的商場中,兒童類的業態占比非常低,且基本會被運動類、電器類、戶外類產品替代。如今很多商業中兒童教育培訓類、服裝類、游樂類的比例大幅增加,究其緣由,一方面是商業中心的體量越來越大,在招商上存在壓力;另一方面,兒童類業態能更好的吸引人流。但由于此類商家對價格更加敏感,淘汰率高,故而此類商家在商業中心的比例應不超過10%為宜。
在朱兆榮看來,因為商業中心開業后一時的不景氣,就慌亂地將餐飲比例提高到40%以上,是非常不健康的,而做商業,最需要的就是“耐心”,當然,這是在前期規劃、設計都完善到位的基礎上。
對商業中心而言,第一輪的租約下都是無法實現盈利的,因為為了實現招商,會有一些免租期、租金優惠或者營業額提成的優惠、管理費減半來鼓勵開業,而有潛力的商業中心,往往會在第二輪租約中實現盈利,這個周期一般是3-5年。
朱兆榮認為,正由于商業中心的不斷升級,從品牌的引入到服務的升級,國人在消費上不再盲目了,從而讓越來越多的國外品牌、國內設計師品牌也在這樣的市場契機中尋得了商機。
“最好的東西都看過了,最好吃的也吃過了,中國人越來越理性了。”而這,也正催使老派百貨中心的迭代與滅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