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監管

每經網首頁 > 監管 > 正文

人大副校長吳曉求:中國金融正在發生歷史性變化

每日經濟新聞 2017-07-15 16:01:07

每經編輯 張壽林    

每經記者  張壽林

“中國金融進入了重大轉型歷史時期。”吳曉求判斷。

7月15日上午,在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承辦的2017國際貨幣論壇暨《人民幣國際化報告》發布會上,人大副校長吳曉求指出,中國的改革必須順應這些變化,必須推動中國金融的結構變動,以此推動中國金融功能的改善。

吳曉求指出中國金融發生歷史性變化有三大特征。

第一個特征是,中國金融結構正在悄然發生結構性調整,趨勢非常明顯,預示著中國金融體系大調整時代來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國的金融資產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來自于證券化的金融資產在整個金融資產的比重迅速提升,這種金融結構的變化預示著中國金融功能發生轉型,中國將逐步從融資為主的金融體系變為融資和投資并重,而且未來逐漸成為以投資和財富管理為主的金融體系。這是基于中國金融結構變化帶來的金融功能更新換代。

與此同時,中國金融結構的變化,預示著中國金融風險結構也在發生重大變化。過去中國金融體系最重要風險主要是來自于金融機構資本不足的風險。在過去相當長時間里,中國金融監管的重點放在資本充足上,這是基于中國金融是傳統金融體系而設定的。如今中國進入了從資本不足風險過渡到資本不足和透明度風險并存的時代。證券化的金融資產作為財富管理的基石資產,它的風險主要來自于透明度。這預示著中國的金融監管也要改革。

第二個特征是科技對中國金融的深刻影響。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科技如此滲透金融。這使得金融的基因發生了突變。今天出現的一系列現象是在傳統金融里無法解釋的,科技對金融的深刻影響在很大程度上顛覆傳統金融。這也為金融學者提供了廣闊舞臺。傳統金融的整套理論是基于物理化金融業態形成的,科技對金融的影響使得金融的物理業態漸行漸遠,它已經跨越時空限制,使得金融業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國必須要站在未來的角度來看待科技對金融的影響,而不是站在過去的角度扼殺科技對金融的進一步推動作用。中國的金融監管必須順應科技對金融的推動作用,而不是阻止科技對金融的滲透,不要試圖讓中國的金融回歸到傳統的金融框架之中。

如果說中國金融還有值得炫耀的地方,那就是科技金融,中國金融在其他方面很難處于領先地位。中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對新金融業態抱著包容的監管態度,所以推動了中國金融的進步和發展。作為金融的新支付業態,中國的第三方支付實現了彎道超車,在這個領域,毫無愧色地說,中國處于領先地位。中國社會在慢慢進入無現金時代,這對中國的貨幣發行制度、貨幣政策也會帶來深刻的影響,是中國引以自豪的。

第三,從沒有像今天這樣,中國的金融越來越國際化。它在國際體系中的地位和影響與日俱增,雖然中國金融離國際舞臺中心還有較大跨度,但是隨著人民幣的國際化,隨著中國金融體系的開放,中國金融離國際金融中心舞臺已經不遠。

這三個特征預示著中國金融處于關鍵的歷史時期,中國的改革必須順應這些變化而不是阻止,我們必須推動中國金融結構的變動,以此推動金融功能的改善。中國必須推進科技對金融的深度影響。“對中國這種寬容的、探索式的監管給予高度的評價。”吳曉求說。

他說,如果創新是沒有監管的創新,就是瘋長的野草。真正有發展的創新,一定是有監管的創新。只不過這個創新是允許它有一個探索的時間。離開了監管,創新就會“一地雞毛”。這兩者之間是動態的關系。基于這些看法,中國必須要推動金融變革。因為基礎發生了變化,它的上層、它的監管模式也應該發生調整。

他還指出,尤其是2015年A股市場發生了動蕩,引起了人們深度思考。雖然這場動蕩有錯綜復雜的原因,但監管的方法和理念存在一定的缺陷。

金融監管最重要的理念就是逆周期,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核心原理就是逆周期,所以中國要形成逆周期的監管理念。“我們必須要研究中國金融的基礎架構究竟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以此來確定基于中國金融現實的監管準則和指標。不要制定脫離中國現實,或者基于中國傳統落后金融的準則,我們必須與時俱進。所以,監管的改革也擺在面前。”吳曉求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中國金融 歷史性變化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日本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第二区国产精品 | 日本国产中文字幕欧美 | 亚洲午夜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 亚洲一级在线一区二区 | 在线午夜精品自拍小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