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2017-07-13 15:54:42
彼時亂象頻起,激進投資釀風險;此時監管“長牙”,正本清源促規范。保險業正發生改變,保障型產品成主流,更有“長”性,險資投資更趨穩健。新形勢下,你的風險該怎么保?
提到保險,老百姓想到更多的是“扶危濟困”“雪中送炭”,“保障”是基本訴求,也是保險公司的看家本領。然而,一段時間以來,一些保險公司熱衷于跑馬圈地掙快錢,偏離主業發展短期理財型業務,與保險的初衷大相徑庭。4月下旬以來,保監會出臺系列文件,保險公司紛紛在拓展長期保障型業務上下功夫。
保險業的發展理念在轉變,老百姓的投保思路也要換一換。在一些老百姓眼里,“投保”就像投資,買保險產品時首先問的往往不是能提供多少保障,而是能提供多少收益。這使得一些保障低、收益高、期限短的理財型保險產品大行其道。
去年以來,一些保險公司借萬能險快速做大保費規模,套路就是承諾高達8%的“年收益率”,保險期限一短再短,甚至承諾一年就可退保。低利率環境下,有一款“收益率”這么高的保險產品,老百姓何樂而不為?
萬能險真有這么“好”嗎?保險專家對它做了一次“解剖”,保障成分相對較低,保費在扣除保障成本、手續費后進入投資賬戶,這是計算收益的基礎。簡單來說,假如你買了一個保費100元的萬能險,第一個保單年度扣掉保障成本和費用后,拿來投資的錢可能就剩下60元,這么算下來,真實“收益率”顯然達不到承諾的8%。
記者梳理多家壽險公司最新一期萬能險產品結算利率發現,大部分萬能險產品結算利率在4%至5%之間,“8%”的已經銷售匿跡。
“收益率”下降,監管嚴控規模,萬能險是不是就不能買了?當然可以,但它肯定不是投資的首選。保障是保險的本質,在監管引導下,目前一些躉交萬能險產品保額提高了2倍,部分期交萬能險產品保額也大幅提高,產品期限不斷拉長。
風險保障“含量”決定保險產品“質量”。平安人壽保險專家提醒,同樣保費下,萬能險保額沒有純壽險高,如想獲得全面保障,還要組合其他險種。重疾險、意外醫療險等都可作為附加險購買,不僅費用相對較低,且保額獨立,不影響主險賠付。
投資是財富管理的一種方式,對保險來說,它在財富管理方面的優勢是長期儲蓄功能。保監會副主席梁濤表示,具有儲蓄性質的保險產品往往含有一定的保證利率,對老百姓而言,可以穿越經濟周期、抵御通貨膨脹,實現財富保值增值。
近期國務院辦公廳發文要求加快發展的商業養老保險,就是儲蓄型保險產品的代表。老百姓通過購買商業養老年金保險,可以享受保證收益,長期甚至終身領取養老金,在分散養老風險的同時,提高養老保障水平和生活質量。
保險業正擺脫低質低效的增長,以老百姓需求為導向,促進產品與服務的價值回歸。對老百姓來說,可考慮利用好保險在提供教育、醫療、養老、財產保全和增值等綜合性財富管理規劃方面的功能,未雨綢繆,給自己和家人多一份保障。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