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 2017-06-27 09:14:57
在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機構的政策密集出臺的背景下,國內民營醫療機構數量出現井噴。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年末,全國共有醫院2.9萬個,其中公立醫院1.3萬個,民營醫院1.6萬個,后者占醫院總數約56%,但診療服務量僅占服務總量的22%。
機構數據顯示,2011年到2015年,民營醫院數量從0.84萬個上漲到1.45個,五年內都在以10%以上的增速增長,民營醫院年復合增長率為14.62%,民營醫院數量保持中高速增長。與此同時,醫療產業并購熱度不減,根據賽柏藍發布的《2016年中國醫院并購報告》,2016年醫院并購項目48個,并購交易金額達134.5億元,其中專科醫院的數量占38%。
不過,民營醫院的發展現狀可以概括為“多而不強”,總體仍處于被邊緣化的地位。根據國家衛計委《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指導原則(2016-2020年)》(以下簡稱《原則》),公立醫院和社會辦醫院每千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張)指導性目標是3.3和1.5,比例為2.2:1,而2015年公立醫院和社會辦醫院床位數比例是5.16:1,社會辦醫院床位數距離《原則》的指導性指標還有較大差距,這也說明民營醫院發展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有專家表示,對比數據可以看出,民營醫院在數量上多于公立醫院,但在醫療服務能力上無法與公立醫院相比。導致這種結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醫療資源和政策的傾斜,同時,民營醫院在規模和整體技術水平上與公立醫院差距很大,地方政府對其重視程度也遠遠不如公立醫院,普通患者對民營醫院的偏見依然較深。
近年來,政策層在鼓勵社會辦醫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放寬準入條件;推進醫師多點執業,解決民營醫院人才短缺問題;落實多方面公立非公立醫療機構同等對待的政策;實行醫保同等對待;簡化社會辦醫行政審批手續等等,不斷推進民營醫院向高水平、規模化、專業化、集團化發展。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發布《關于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鼓勵投資者建立品牌化專科醫療集團、舉辦有專科優勢的大型綜合醫院。同時,積極發展個性化就醫服務,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遠程會診、專人導醫陪護、家庭病房等多種個性化的增值、輔助服務,全面提高服務品質。
業內人士表示,民營醫院相比于公立醫院的優勢在于決策更加靈活。相對來說,專科醫院的投資成本和周期都比綜合醫院低一些,同時,專科醫院專注于某一領域,更容易建立品牌優勢和人才優勢,其針對特定醫療器械的大量采購也更容易獲得價格優勢。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