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見聞 2017-06-20 23:32:40
英國與歐盟就脫歐事宜展開談判的第一天,布魯塞爾的歐盟官員們就牢牢抓住了脫歐時間表的決定權,倫敦連最后一絲掌握自己命運的幻想也破滅了。
談判內容中對英國經濟最大的威脅,來源于倫敦金融主導地位的中道旁落。歐盟官員、各國政客和監管部門一直在盤算如何剝奪倫敦城金融結算的權利,并將數以千計的金融崗位分流到歐陸各國。
歐盟公民在倫敦城并購和投行產業勞力中的占比達35%。包括高盛在內的頂級投行紛紛宣布計劃,將把部分辦公人員轉移到其他哦歐洲城市去。
CNBC在倫敦采訪了10位金融從業者,有剛入行的junior investment banker也有老油條的高級分析師,探尋這些“搬磚工”對英國脫歐的真實想法,以及這一事件將會給他們的生活和倫敦城帶來的沖擊。為了保證暢所欲言,所有受訪者均不具名。
“英國脫歐終將失敗”
大多數受訪者并不認為英國可以從脫離歐盟當中獲益,短期內的影響尤甚。
一家歐洲銀行的外匯策略師告訴CNBC,“英國脫歐終將以失敗收場”,還忍不住跟了一句“[英國]經濟根本就是在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一位英國高級經濟學家也從經濟角度做了點評:“英國脫歐終將失敗。重啟英國經濟也就罷了,干啥要脫歐啊。”
在令人大跌眼鏡的英國公投結果出爐后,英國經濟轉暖的種種跡象挽救了本來危如累卵的社會局勢。然而時隔一年,英國GDP增速再度放緩。英國國家統計局5月公布數據稱,2017年一季度英國GDP增速僅達到0.2%,而去年同期數據為0.7%。英國啟動脫歐程序之后步步攀升的物價對國內消費似乎打擊不小。
“英國脫歐是我在國際政治當中所見過最蠢的事了。”——一位歐元區經濟學家
英國脫歐帶來的,同時還有政治后果。“英國脫歐是我在國際政治當中所見過最蠢的事了,這正讓整個國家四分五裂。”一位歐元區經濟學家在電話中談及蘇格蘭和首都倫敦對脫歐的反對聲浪時說。
10位受訪者中也有一位表達了不一樣的觀點,認為英國脫歐的失敗苦果將主要由歐盟承擔。一家歐洲銀行的外匯策略主管告訴CNBC,“我覺得這是歐盟走向末日的前兆。”
“英國脫歐非常令人擔憂,不確定性可不是鬧著玩的”
一位初級股票分析師通過郵件告訴CNBC,英國脫歐從職業角度來看也非常令人擔憂。
“脫歐后英國將必須與歐盟和其他國家重新簽訂貿易協定,很多公司將因此蒙受虧損,而短期和中期的投資前景都將疑云密布。就算我們做最好的打算,假定英國比起歐洲大陸勞力成本更低、勞動效率更高,又有哪家企業會冒著貿易門檻上的種種未知風險,到英國去開張辦事處設立新工廠呢?我認為從這一點來說,當前和未來幾代人的就業形勢都將因此受到影響,而對于英國的普通百姓來說,幾乎沒有任何好處可言。我為我個人在這個國家未來的生活福祉非常擔憂,因為這直接關系到我是否會失業。”
這位歐洲銀行的分析師來自丹麥,但在倫敦工作生活。就目前而言,他還沒有申請英國公民身份的打算。
“等拿到了報稅表我會再做評判的。”他如是說道。
“如果有人說他們完全不擔心英國脫歐這門子事,那他一定是在睜著眼睛說瞎話。不論如何,我們這些歐盟公民的權利都會因此受損。”他還承認,自己算是比較“輕松”的情況。“我起碼還在賺錢,我的犯罪記錄一片空白,我如果想要留下,簽證流程5分鐘就能搞定。”
“我一點也不想調離,但別無選擇...好喪啊。”——一位外匯策略師
一位外匯策略師將她的回答分成兩部分,一部分關于這個國家,另一部分關于她自己的生活。“我為整個經濟擔心,房地產市場疲軟,儲蓄存量也非常低...政治不確定性也在損害未來的潛在投資,長遠來看也會造成不良影響。”
她接著說道:“這種威脅到整個產業的事件面前,沒有人能夠幸免。”她家里還有兩個年幼的孩子,如果需要調離全家搬遷,也會有諸多麻煩。
“我一點也不想調離,但別無選擇...好喪啊。”她如是說道。
其他沒有孩子、工作上也沒有太多牽絆的人更愿意搬家,不過要挪窩,也得有個好價錢才行。
一位英國高級經濟學家覺得,巴黎和巴塞羅那雖然是可行的選項,但是“我還是想留在倫敦。只有補貼足夠高的時候我才會考慮搬家。”
“倫敦不會就此消失,但它也不會再有昔日的輝煌”
為了能夠繼續順利進行歐元交易,同時也擔心在英歐盟公民權利的保障問題,金融機構不得不轉移一部分辦公人員,而人去樓空之后,倫敦城何去何從還未可知。不過,大部分受訪者都覺得倫敦的角色將由此走向衰落。
“我擔心從今往后歐洲不會再有國際金融中心了。”——junior investment banker
“我覺得倫敦將會在英國脫歐的余震當中,失去其往日作為金融中心的重要地位。各家公司已經且將持續不斷地轉移人力,輸向歐洲大陸的其他各個角落。雖然我并不覺得有別的歐洲城市可以代替倫敦,成為下一個全球金融中心,我更擔心從今往后歐洲不會再有國際金融中心了。”在一家頂級投行供職的初級分析師在給CNBC的郵件中如是說道。
一位主權風險評級分析師也給出了同樣觀點,預計“倫敦金融城將進入緩慢且不可逆轉的衰退,歐盟新規是一方面,但歐盟雇員的流失也是一大因素。”
他說,倫敦不會就此消失,“但其處境已是岌岌可危。”
一家投行的全球現金投資回報(CROCI)主管此前在倫敦已生活了30余年,他的觀點與以上兩位相同。“倫敦并不一定會就此消失,但它也別想再有昔日的輝煌了。”
不過也有一位受訪者對倫敦的未來表示樂觀。這位在一家私募基金供職的英國投行家說,“我不覺得會發生什么劇變。最后人們還是會在原地,哪兒都不回去。倫敦仍然是最佳居住地。最好的學校還是在這里,最好的旅行體驗還是在這里,在這里的家庭就更不會伴奏。”
“大概只是會出現很多每周去歐陸工作一兩天的空中飛人罷了。”
(來源:華爾街見聞,作者:張一葦)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