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7-06-19 10:26:04
“正名”風暴來襲
日前,監管機構向各公募基金公司下發《通過港股通機制參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的公募基金注冊審核指引》(以下簡稱《指引》),從材料要求、產品名稱及投資比例、人員配備、信息披露與風險揭示等方面進行規范。
《指引》明確要求,基金名稱如帶有“港股”等類似字樣,應當將80%以上(含)的非現金基金資產投資于港股;80%以下的非現金基金資產投資于港股的,基金名稱不得帶有“港股”等類似字樣,港股最高投資比例不得超過股票資產的50%。指數型基金,基金名稱可根據標的指數名稱命名。
《指引》還對相關人員配備提出明確要求。具體而言,80%(含)以上的非現金基金資產投資于港股的基金產品,基金管理人應當配備不少于2名具有2年以上香港市場投資管理相關經驗的人員(至少有1名為基金經理)。80%以下的非現金基金資產投資于港股的基金產品,基金管理人應當配備不少于1名具有2年以上香港市場投資管理相關經驗的人員(基金經理或者相關投研人員)。指數型基金,根據標的指數港股權重的不同,人員配備參照上述監管要求執行。
此外,《指引》還要求,基金參與港股通交易,將港股投資的比例下限設為零的,基金管理人應當在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中明確揭示,基金可根據投資策略需要或不同配置地市場環境的變化,選擇將部分基金資產投資于港股或選擇不將基金資產投資于港股,基金資產并非必然投資港股。
監管為港股基金“正名”事實上并不是“突發奇想”。資料顯示,早在2014年,《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中就已經規定,“基金名稱顯示投資方向的,應當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非現金基金資產屬于投資方向確定的內容。”但在今年“3·15”期間,即有大量投資者指出,部分名字帶“港股”的公募基金實際上并沒有投資港股,故意誤導投資者。
對于港股基金的“正名”風暴,業內人士認為,監管的順勢介入將為基金港股投資注入更加規范的因子,有利于公募機構更加規范地抓取香港市場機會,也有利于投資者真真正正“借基”掘金港股投資。
濟安金信副總經理、基金評價中心主任王群航認為,今后特色鮮明的港股相關基金就必須是股票基金了,對于混合基金投資港股的,配置比例將會受到嚴格的限制,如此一來,將會使得此類基金不再會出現這個方面投資風格的極限漂移,股票資產在三大交易市場之間的配置將會趨于相對均衡。另外,針對公募機構投資港股的人員配備等要求,王群航認為,監管要求很好,但感覺還是偏松了點。當然這與行業的現狀有關,畢竟在這個行業,合格人才較少,希望行業未來能夠迅速補課。王群航還指出,《指引》針對的是港股基金注冊審核,對一些已經存續的“滬港深”老基金等并沒有明確的指引,這讓部分產品還游離在“正名”風潮之外。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監管為港股基金“正名”定然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實有所指。事實上,在兩地互通互聯機制不斷拓寬的背景下,公募機構快速上馬的港股投資產品,正在面臨準備不足、運營困難等問題,不少港股基金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資料顯示,當下通過港股通機制來參與港股的基金仍以滬港深基金為主,也有部分港股通基金。財匯大數據終端的信息顯示,目前全市場上港股通標的基金累計有90多只。在港股穩步上漲與A股震蕩偏弱形成鮮明對比的情況下,南下掘金港股成為很多投資機構和公募機構的選擇,熙熙攘攘,利來利往,南下資金猶如“過江之鯽”奔赴港股市場。
但是“借基”掘金港股,卻很有可能面臨踏空乃至踏錯港股市場機會的風險,因為在港股基金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市場上出現了不少“李鬼”,這些“李鬼”多是披著港股基金的“外衣”,干著其它形形色色的“勾當”。例如,市場上某滬港深精選基金在成立將近兩年的時間里對港股“一碰不碰”,從未配置相關港股標的,對港股市場光看不做,甚至有可能看的也很少;另一只滬港深基金則是在港股配置上“消極怠工”,打著港股投資的名義,但其港股投資一直“小碎步”前進,重倉股中不見港股身影,投資結果自然是踏空前一階段的港股行情;此外,上海某大型基金公司的滬港深混合基金的重倉股中同樣不見港股身影,其基金經理仍然維持原來的抓取A股成長機會的風格,并對港股穩步上漲的機會“視而不見,避而不談”。
對于公募基金在港股投資上的尷尬局面,上海一家公募機構的投研人士用“盲目跟風”、“倉促上馬”、“騎虎難下”三個詞來形容。
“‘盲目跟風’我不用多解釋,在兩地市場互聯互通機制開通之際,多少公募機構蜂擁而至?多少滬港、深港產品上報?多少公募機構極力鼓吹推銷自己的港股投資能力?在上海一家公募機構的港股投資推薦活動中,我赫然發現此前僅短短關注操作港股市場的朋友變身成為資深港股投資專家,而且這些投資專家還拼湊其一個所謂陣容強大的港股投研團隊,讓人看得目瞪口呆。其實,這些公司的想法就是想盡一切辦法跟上風潮。”上述公募機構投研人士表示。
“盲目跟風”的結果就是“倉促上馬”。在兩地市場互聯互通機制拓寬且港股市場持續穩步上漲的背景下,港股基金、滬港深基金募集資金并非難事。“在當時的市場狀況下,港股基金相對好發,南下資金也很活躍。于是乎,大家都要去搶港股的投資機會,‘頭啖湯’、‘第一口’、‘急先鋒’等等成為基金公司標榜的名片,一時間港股基金紛紛上馬。”
是騾子是馬一遛便知。在港股市場,短時間聚集內地南下資金的港股基金在投資實操中卻并沒有之前描繪的那般美好。“港股市場的交易制度、公司治理模式、資金的炒作風格等等,與A股并不相同。加之港股市場在持續上漲吸引全球資金之后,利益博弈的格局更為復雜,一些做空機構等也開始盯上港股市場。內地的港股基金大軍打的是硬仗,一些基金‘水土不服’,敗退下來,甚至退縮回到A股投資。但是投資者對于這些并不太關心,對港股基金的投資業績一直保持著較高預期,由此機構和投資者的焦慮和痛苦愈加深刻。”
公募行業加緊落實新規
雖然港股穩步上漲已有時日,但是當前不少市場機構和人士仍看好港股下一步的投資機會。招商證券(香港)執行董事、研究部副主管、首席策略分析師趙文利日前發表了主題為《2017年下半年香港股票市場投資展望》的演講。他表示,港股處于一個偉大時代的開端,未來將會帶來更多投資機會。趙文利指出,在實現互聯互通之后,深港通的開通對港股市場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不僅僅體現為其在滬港通開通基礎上向前邁出重要一步,更主要是開通的歷史背景變化給港股市場帶來的投資機遇。“滬港通開通時,人民幣處在單邊升值預期中,而深港通開通時,人民幣匯率出現了趨勢性的變化。內地投資者在資產配置過程中,選擇境外資產的欲望越來越強烈,這使得南下的資金出現急速增長。”趙文利預判,未來港股投資的專業化程度將會越來越高。
當然,也有機構認為港股市場在不斷走高后的持續上漲動力存在疑問。光大證券近期指出,未來1~2個季度內,港股市場在基本面或流動性層面發生重大改善的概率有限。雖然短期內資金流和交易結構可能推動指數上沖,但指數波動風險也隨之明顯上升,大市整體的風險回報效率正在下降。市場對系統性風險回報低估的概率已大大降低,但相對而言,對非系統性風險回報的低估可能仍廣泛存在。Beta策略的效率嚴重受限,獲取alpha回報應為下半年策略的重點。
一邊是港股市場仍存在的投資機會,另一邊是監管部門“正名”風暴襲來,機構更需提升自己的港股投資能力,名副其實地帶領投資者南下抓取港股的投資機會。
“對事物不妨從好的一面來理解。雖然當前一些港股基金名不副實,甚至在港股投資上屢屢戰敗,但這正是機構以及投資者對港股市場不斷加深理解、不斷實操實練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大浪淘沙,披沙揀金,去蕪存菁,正在歷練一批優秀的港股投資機構和投資團隊。對于純粹的‘掛靠熱點’,我們必須反對,但是對于真正投入港股市場的投資管理人,我們評判他們的眼光可以放長遠一點。”有公募機構港股投資負責人表示。
當然,監管部門對港股基金的新要求已經出臺,各家公募基金落地新規定、新要求的腳步正在加快。據記者了解,不少基金公司正在人員配備上尋求更快的突破,正在招募國際投資視野的投資團隊,特別在一些海外投資機構或更早參與港股投資的私募機構中尋找合適的人才。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