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6-17 21:31:22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壽林
每經記者 張壽林
“借錢不還是要吃虧的,跑是跑不掉的。很長很長時間內,很難消除負面影響。”
6月17日,在由金融城、新金融聯盟聯合主辦的“fintech時代的消費金融創新發展峰會”上,央行征信局局長萬存知如是提醒。
萬存知從最基礎層面闡述了什么是征信,為什么做征信,如何做征信等。
消費金融的基本問題是個人作為消費者的借錢還錢問題,借錢是否順利取決于消費者個人信用狀況,根本就是個人征信。
萬存知指出,一般認為信用有兩類表現形式,第一是道德誠信的范疇,就是說話算數,遵紀守法。
第二是和經濟利益掛鉤的借錢還錢,是信用中影響最深遠的。現在很多人說把信用定義為信貸了,這太窄,萬存知指出,實際不是寬窄的問題,而是信用的不同表現形式。比如遵紀守法的范圍就很廣。
中國正在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萬存知認為這包括兩個有機組成部分,第一是整個社會的誠信體系建設,包括對遵紀守法情況的考核,以及披露。比如守信聯合獎勵、失信聯合懲戒。
另外一個部分就是征信體系,也是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基礎。征信體系,就是把企業和個人借錢還錢的信息在整個社會范圍之內集中起來,放貸機構如果需要,就按照一定的規則向其提供。
萬存知指出,征信體系中有三點很重要,但公眾可能平時不在意。
第一,信息集中才有價值。征信,就是把債務人負債信息集中起來,這些信息分散在不同銀行、不同經濟組織、不同政府部門、不同地方,要把這些信息集中。所以,就是要征集信息,即征信。集中度越高,越全面,征信系統的功能就越強。信息不集中,征信作用就有限。
在信息、互聯網發達的情況下,信息共享的平臺不能多,多了就沒法共享。所以征信平臺要少而精、少而強。
第二,從個人角度來看,要養成良好的信用習慣。借錢不還,是要吃虧的。征信的記錄功能對于信用好的個人,放貸機構可以提供優惠,比如利率等,在期限、規模上有更多方便。個人要養成良好的借錢主動、按期還錢的習慣。要借助征信系統,在全社會形成按時歸還貸款、主動歸還貸款的良好信用風尚。
第三是個人信息保護。萬存知解釋,信息分散在放貸人手中,放貸人報的是借款人信息。借款人信息有兩種屬性,一是有隱私和財產權屬性,從這個角度來看,就必須要保護,不能輕易讓渡。二是從征信角度來講,要對人提供方便,個人信息按條件在一定范圍內要讓別人知道,個人信息就要做必要的讓渡。
近期,最高法、最高檢對有關公民個人信息若干法律問題做了司法解釋,個人信息保護力度空前提高,個人信息維權的意識空前高漲。萬存知強調,在這種情況下,建立、運行和維護征信系統,使用征信系統的信息服務要合規,要有底線意識,要把這個觀念深入到社會各個方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