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5年平均命中率75%!資本市場的這條“鯊魚”為何又來中國“嗜血”?

每日經濟新聞 2017-06-16 07:59:34

每經編輯 陶玥陽

在資本市場的海洋里,有一種機構堪比“鯊魚”,只要上市公司露出一丁點破綻,它們就會像嗅到血腥一樣蜂擁而至,群起而攻——這就是沽空機構。

由于沽空機構專業技能過硬,資本操作手法老道,被盯上的上市公司往往難以幸免,不是股價暴跌,就是長期停牌,有的甚至被迫退市。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些來無影去無蹤的國際沽空機構,他們到底是什么來頭?成功狙擊問題上市公司的背后,有著什么樣的獨門秘籍?面對沽空,上市公司是否只能束手就擒?與港股市場聯動日益密切的A股市場,可以從這波沽空潮中汲取怎樣的經驗教訓?本文將帶大家一探究竟。

港股沽空風起云涌,市場新現四大特征

進入2017年,資本市場掀起了新一輪的沽空潮。比如在剛過去不久的6月7日,原本紅紅火火的港股市場平地起驚雷——渾水公司(Muddy Waters)、FG Alpha Management、哥譚市研究(Gotham City),三家國際沽空機構輪番上陣,針對三家港股公司分別發出沽空報告。

隨后,當事公司紛紛采取緊急停牌、發布澄清公告等方式予以回擊,也讓資本市場為之震動。不少人不由回想起了2010年~2013年間的沽空潮。彼時,大批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被機構沽空,部分公司股價一瀉千里甚至退市,至今仍未翻身。

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的這波沽空潮較以往而言,呈現出四大新特征:

一,沽空密集爆發;

二,沽空力量逐漸向港股市場轉移;

三,狙擊目標瞄準百億市值公司;

四,滬港通、深港通開通后,大量內地南下資金參與港股市場炒作,首次正面接觸沽空戰。

相信關注市場的朋友已注意到,近年來在對中概股和內資股的沽空中,渾水(Muddy Waters)、格勞克斯研究(Glaucus Research)、匿名分析(Anonymous Analytics)等境外機構頻繁活躍于一線。

據統計,自2012年至今5年時間內,上述3家機構在“狙擊”中概股和內資股的沽空戰中,平均命中率高達75%。此外,還有一家名為“香櫞研究”(Citron)的沽空機構,雖然自2012年6月后,再未發布過沽空中概股的研究報告,但其作為2010年至2013年那一波針對在美國、加拿大上市中概股的“沽空潮”的主力,同樣值得我們關注。

這些機構戰績究竟如何?請看下面這張圖。




▲制圖:NBD圖數館

三招,讓沽空機構不再猖狂

其實這世界,有矛,就有盾;有進攻,就有抵抗。不管東風壓倒西風,還是西風壓倒東風,從無一人或一家機構永遠占上風。

那么,作為上市公司而言,如何抵抗、如何翻身甚至進而占據上風?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通過采訪,發現有三招可以讓沽空機構不再“猖狂”。

短兵相接,直面沽空機構

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會計學助理教授趙武陽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采訪時,談到了“積極沽空”這一概念,其指的是沽空者公開“貶低”特定公司股價以吸引公眾、媒體、監管者甚至其他市場參與者等的廣泛關注,并從股價下跌中獲利的行為。

趙武陽表示,“‘積極沽空’近幾年之所以發展得極為迅猛,一方面是由于網絡的普及,以至于所有人都可以在網上發布自己的見解并吸引別人的注意;另一方面,也由于一些成功的‘積極沽空’案例得到媒體的廣泛報道,從而吸引了諸多追隨者。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絲路智谷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梁海明向記者表示,如果沽空機構所發布的企業造假、作假等信息并非事實的話,其代價也會很沉重,因此沽空機構一般會經過深思熟慮后才采取行動。

如何應對機構的主動出擊?梁海明認為,“面對積極沽空,上市公司應積極進行自救”,被沽空企業“首先當然是及時澄清事實,其次就是資金的準備,作為一個企業應當有較大的股東基礎,也不應讓自己過度依賴于高股價。”

“之前很多被沽空企業受傷很重,首先是因為大股東或者管理層質押了自己的股票來融資,這樣被沽空就損失很大,而且沽空機構也特別視這樣的企業為‘肥肉’。”

釜底抽薪,善用規則差異

除了駁斥沽空者歪曲事實和訴諸訴訟外,趙武陽指出,上市公司還可以訴諸技術手段。

“譬如變更交易所,催促股東不要把股票借出去,大量買入股票制造逼空行情,拆分股票,暫停交易等。一般說來,如果是個爛公司,做什么都沒有用。如果是個好公司,逐點逐條詳細回應沽空報告可能是個最可行的辦法。”

梁海明也指出,作為上市公司,應當在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都為自己留下融資的渠道,當二級市場被沽空或者股價不振,其實就為原本的大股東,例如基金等股東提供了逢低買入的機會。一個規范經營的企業,對于長期股東而言低價絕對是進場良機,股價的波動不會,也不應該影響到企業的經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此外,對于沽空機構提前放出風聲,卻又不指明具體公司名稱,導致其他“嫌疑公司”股價大跌,這種“誤殺”或“錯殺”的行為,在趙武陽看來,“可能大部分是‘漏殺’”。他解釋說,“這些公司應該被做空,但只是這一次渾水沒有在他們頭上動刀。從理論上講,這些嫌疑公司的股東們實際上有點膽戰心驚,要么對公司不是足夠了解,沒有足夠信心,要么明知道公司已經估值過高,但希望能玩擊鼓傳花的游戲。所以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馬上就想溜之大吉”。

為降低“誤殺”或“錯殺”的概率,趙武陽認為可以從兩方面著手:“避免出現過高估值(譬如,采取更穩健的會計政策),同時盡量采取辦法降低投資者面臨的信息不對稱(譬如,提高公司的透明度,采取更高質量的信息披露等)。”

對簿公堂,憑借法律制勝

事實上,香港地區證監會針對沽空機構頻頻狙擊港股上市公司早已有所戒備。2012年6月21日,美國沽空機構香櫞(Citron)研究發表一份長達57頁的沽空報告,恒大股價在報告發表當日急劇下挫20%。

該機構創始人安德魯·萊福特(Andrew Left)于報告發表前不久沽空了410萬股恒大股份,然后購回,獲取逾280萬元的名義利潤,從中賺取了160萬港元的實際利潤。

2016年10月20日,香港證監會裁定萊福特違反《證券及期貨條例》第277條所指的市場失當行為,要求其禁入香港市場5年,除了需要歸還因為沽空中國恒大而獲利的160萬港元,還需支付約400萬港元的相關法律費用。此次事件中香櫞被罰是香港證券監管機構首次啟動針對一位沽空者的法律行動。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不過,趙武陽也指出,那些比較知名的沽空者都非常習慣跟公司打官司,他們希望的就是最廣泛地吸引市場關注。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巴不得公司提起訴訟,屆時整個市場都會關注這個公司,客戶、供應商、銀行、合作伙伴等都可能重新審視這個公司的情況。其他的沽空者也可能挖公司額外的黑材料。如果公司不想吸引太大的市場注意力,訴訟就不一定是個好主意。

競天公誠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陳澤佳在《美國沽空法律制度初探》一文中曾指出,美國的證券監管部門在制定沽空法律制度時是非常謹慎而縝密的。趙武陽也表示,“美國證交會一直小心翼翼地不選邊站,而是強調積極沽空對規范市場的巨大作用,只是不斷重申會對那種散布假消息操縱股價的行為進行嚴懲。”

*注:本文為《每日經濟新聞》今日(6月16日)刊發的“沽空機構大調查”中一部分。欲知更多深度解讀,點這里閱讀原文。

每經記者 李佳 張凌霄 蔡鼎 高涵

每經編輯 趙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沽空機構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午夜福利精品a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在线看天美 | 亚洲白色白色永久在线播放 | 亚洲天堂午夜影院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另类色妞网欧美吧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五月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