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試驗區報道 2017-06-12 09:43:46
今天,2017年6月12日,每日經濟新聞“中國自貿試驗區報道”正式啟程。
我們的目的,是要用新聞記錄一場走向未來的試驗,因價值見證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
以未來和開放之名,中國自貿試驗區所以存在;以未來和開放之名,我們所以啟程。
1.
回首中國改革近40年的歷史,是一個走向未來、不斷開放的過程。
對內而言,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賦予個體和市場主體越來越多的自由,從而降低了體制成本和交易成本,讓被束縛的生產力得到釋放,讓國民的創富源泉充分涌流。
對外而言,國門開放打開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廣闊市場,讓中國融入到世界貿易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享受到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的紅利。
面向未來,因自由而開放,向開放要自由,這種相輔相成的邏輯,是中國經濟走向成功的根源,也是中國經濟繼續成功的前提。
隨著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邁向深水區,利益固化障礙重重,體制機制弊端顯現,改革步伐步履艱難。與此同時,全球經濟與貿易格局面臨洗牌,新的經貿標準和全球秩序正在形成,既有的開放程度和開放力度,已經不能匹配正在崛起的中國經濟地位。
中國自貿試驗區應運而生。其使命就在于,要以開放倒逼改革,在改革中增進自由,從而獲取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更大動力。
(圖片來源:上海自貿試驗區官網)
2.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貿試驗區正式掛牌。
2014年12月28日,廣東、天津、福建三個自貿試驗區正式掛牌。
2017年4月1日,四川省、遼寧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重慶市、陜西省7個自貿試驗區正式掛牌。
“1+3+7”雁陣模式形成,是為“大國新局”。所謂新局,是經濟自由更高境界和對外開放的更上層樓。
從時間維度看,如果把經濟特區看成中國園區1.0版,此后的經濟開發區、高新區、海關監管區等則是2.0版,上海浦東、天津濱海等國家級新區為3.0版,今天的自貿區就是4.0版。
每一個版本的升級,都意味著改革開放力度的加大,自由活力程度的上升。
毋庸置疑,中國自貿試驗區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和制高點,就是中國市場經濟自由度的更大邊界和最新境界。
中國自貿試驗區的成敗,事關中國經濟的未來。
(圖片來源:廣東自貿試驗區官網)
3.
事實證明,自貿試驗區的每一項試驗和改革成果,從開放而起,因未來而生。
確立符合國際高標準貿易便利化規則的貿易監管制度,不管是“先入區、后報關”、“單一窗口”,還是“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是自由貿易的應有之義。
確立以負面清單管理為核心的投資管理制度,形成與國際通行規則一致的市場準入方式,推動從貨物貿易向服務貿易轉型,這里有比貿易自由更多的投資自由。
確立適應更加開放環境和有效防范風險的金融創新制度,在資本項目可兌換、人民幣跨境使用、利率市場化、外匯管理等方面先行先試,為更自由的貿易和更自由的投資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撐。
確立以規范市場主體行為為重點的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形成透明高效的準入后全過程監管體系,厘清政府在市場配置中的定位,為更加自由的有效市場,提供一個法治政府的守夜人角色……
凡此種種,遵循改革開放的“中國模式”,即自下而上的探索、提煉,與自上而下的肯定、推廣相結合。
自貿試驗區從1個到4個,再到11個,在中國大地上,呈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
自貿試驗區的使命,不僅向內,更要向外。即主動融入全球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爭取在新一輪國際貿易和投資規則中,成為全球標準的制定者,贏得更多話語權。
(圖片來源:天津自貿試驗區官網)
4.
的確,這是一場偉大的國家試驗,這也是《每日經濟新聞》為什么要推出“中國自貿試驗區報道”的理由——記錄和見證這場偉大的國家試驗,媒體不應該缺席,新聞不應該缺席。
在這里,您可以看到中國各個自貿試驗區的最新動向,包括區域內重大公司新聞、重大項目落地、重大人事變動以及重大政策出臺,也可以看到對各個自貿區的深度觀察,包括權威訪談、數據新聞、經驗式報道和問題式報道等。
總之,讀懂中國自貿試驗區,有她一個就夠了。
她的理念是:新聞決定影響力,價值決定話語權。
她的定位是:為中國自貿試驗區的政府官員、投資者、企業家、相關專家以及所有對自貿區感興趣的讀者,提供有思想、有價值、有營養的新聞服務。
這是不一樣的新聞。如果說,我們的報道對象是一場試驗,那么中國自貿試驗區報道本身,也是一場試驗;如果說,開放與未來,是中國自貿試驗區的主題和價值,那么開放與未來,也就是中國自貿試驗區報道的主題和價值。
以未來和開放之名,我們記錄和見證中國自貿試驗區,也就記錄和見證一個走向未來、不斷開放的中國,記錄和見證一個國家走向未來、不斷開放的歷史。
這是一種榮幸,也是一種期許。
中國自貿試驗區報道 記者 付克友 編輯 楊歡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