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4-28 23:56:02
4月28日晚間,百麗國際(01880,HK)公告稱4月17日收到私有化通知,要約人所計劃的私有化價格為6.3港元/股,為此支付的總價款約531億港元。
每經編輯 段倩倩
每經記者 段倩倩 每經編輯 姚治宇
塵埃落定,鞋王百麗正式宣布私有化。
4月28日晚間,百麗國際(01880,HK)公告稱4月17日收到私有化通知,要約人所計劃的私有化價格為6.3港元/股,為此支付的總價款約531億港元。
私有化一旦完成,百麗國際將從聯交所退市。在這背后,是百麗業績連續兩年的下滑,更是一代鞋王的沒落記。“凡是女人路過的地方,都要有百麗”成了令人扼腕嘆息的豪言壯語。
百麗國際將私有化
根據百麗國際公告,要約方為智者創投、高瓴HHBH、高瓴HHBG及鼎暉投資旗下的SCBL共同組成的財團。
智者創投由百麗國際新業務事業部總裁盛放、體育事業部總裁于武及百麗國際管理層股東組成;高瓴資本是國內知名的投資機構;鼎暉投資在百麗國際上市以前就對之進行了投資,直到現在,對百麗國際的投資仍被作為經典案例出現在鼎暉投資的官網上。
要約人計劃的私有化價格為6.3港元/股,目前百麗國際股份總數為84.34億股,無利害關系股東持有股份共71.92億股,因此要約方所要支付的總價款約531億港元。
531億港元絕對是一筆不小的資金。要約方將通過以下方式支付此次交易所需現金:Bank of America, N.A.提供280億港元債務融資;股權投資者集團提供約173.11億港元的現金投資。
私有化一旦未完成,高瓴資本對百麗國際的控制比例將為56.81%,智者創投的控制比例將為31.33%,SCBL的控制比例將為12.06%。
百麗國際4月18日公告停牌,停牌前的收盤價為5.27港元/股,因此私有化的收購價溢價約19.54%。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交易量比較穩定且充沛的話,一般而言20-30%的溢價率是普遍的。”
此外,百麗國際已向聯交所申請股份由2017年5月2日起恢復買賣。
業績連續兩年下滑
在中國鞋履市場上,百麗國際可以說是當之無謂的鞋王,喊出“凡是女人路過的地方,都要有百麗”口號的管理層,多少有些底氣。
百麗自有品牌包括Belle、Staccato、Joy & Peace、Millies、JipiJapa、Mirabell、Tata、Teenmix、Senda、Basto、SKAP、:15MINS、Map by Belle;代理品牌有Bata、CAT、Clarks、Hush Puppies、Mephisto、Merrell;此外,百麗國際的重要業務之一是運動服飾的銷售,其代理的運動品牌有NIKE、Adidas、Puma等,散落在全國各地的滔博運動,為百麗國際銷售運動品牌的渠道之一。
因此從商場逛完一圈并拎走雙鞋子的女人,十有八九把腰包掏給了百麗。但近些年百麗國際的日子并不好過,凈利潤已經連續兩年出現下滑。
2015財年,百麗國際凈利潤僅為29.34億元,同比上年減少了38.4%,這也是其首次出現業績下滑;2016財年百麗國際再度延續了下滑的態勢,根據其業績預告,2016/2017年度凈利潤將減少15%至25%。
據公開報道,在2015財年的業績說明會上,百麗國際主席盛百椒稱對上市以來的業績下滑感到很抱歉,談及轉型時更顯得十分猶豫,說“自己都65歲了,還能折騰多少呢?”并又反問在場記者“到底要不要轉型?”
“百麗的問題自身規模壯大的同時,喪失了對市場的快速應變能力。其今天龐大的規模嚴重依賴在需求大于供給時期建立的模式,這種模式下企業主導消費需求,而現在互聯網和電商推動了消費者主導消費的時代提前到來了,百麗引以自豪終端店鋪出現過剩或者衰退,”優他國際品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CEO楊大筠認為,“更深層次的說,百麗產品沒有個性,品牌老化嚴重,同質化嚴重,對消費需求反應遲鈍。”
百麗自身定位為零售公司
百麗國際在私有化公告里表示,“近年來公司鞋類業務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從2014年2月28日起,同店銷售額已經連續第13個季度出現負增長。”
而縱觀百麗國際的歷史,大舉擴張店鋪數量,也為日后單店產出的凋落埋下了伏筆。
在消費者心中,百麗國際一直是以“鞋王”的形象豎立著;但留意百麗國際的人會發現,百麗國際從來不把自己當成鞋廠,它對自己的定位是“零售公司”,在2010年年報中,百麗國際稱“集團核心競爭力中,最有價值的就是遍布全國各地的零售網絡管理團隊”。
在百麗早期的年報中,一年中新增多少家零售網點十分亮眼,被放在年報中靠前位置。且可以發現,開店數量是百麗國際年度重要經營目標之一。
2007年(上市的第1年)年末,百麗國際稱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目標,新開2280家店鋪,到年底零售網點總數為6143家。除了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開店速度有所放緩外,百麗2007年到2013年每一年新開店數量都在1000家以上,最夸張的2008年新增了3241家零售點。
另一方面,百麗國際單店產出額的增長開始放緩。到2013財年,百麗國際鞋類業務同店銷售額增長約0.6%,平均成交單價上升超過2.0%——換言之,百麗國際同店銷售數量2013年就出現了下滑,警鐘這時已經敲響。
但2014年財年,百麗國際依舊新增零售網點876家,這一年百麗國際鞋類業務同店銷售下滑約4%;2015財年,百麗國際鞋類業務同店銷售下降超過10%,鞋類業務銷售規模同比上年下降8.5%,也是在這一年,一向強調開店數量的百麗國際,鞋類零售網點減少了366家(大陸地區),業績出現下滑。
“百麗的鞋子質量還是挺好的,就是沒以前好看了,而且還貴。它旗下的高端品牌Staccato感覺性價比不高,主打舒服的Teenmix現在買來也沒那么舒服,”大學讀書時就在穿百麗品牌的消費者郭小姐對記者表示,“我身邊有錢的基本上都去買ecco,收入低點的就買達芙妮什么的,更多的人會去網購。”
鞋履市場普遍下滑
實際上不只是百麗國際,達芙妮、星期六等鞋履品牌這兩年的日子都不好過。
根據達芙妮2016年年報,集團2016年全年營業額下降22.4%至65.02億港元,經營虧損為8.20億港元,虧損增幅為64.7%。2015全年,達芙妮關閉805個銷售網點,2016年關店速度加快,截至年底凈關閉了999個銷售點——平均下來每天都要關店近3家。
星期六2016年年報顯示,星期六2016年營業收入下降9.61%至14.84億元外,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亦下滑了7.52%至2083.96萬元。
楊大筠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其實鞋業市場已經處于飽和狀態。十年前鞋業市場經歷了高速發展,現在則處于一個瓶頸期,這個瓶頸期整個鞋業產能過剩,而這個產能的消化需要一定時間,市場需要一定的時間來調整。”
百麗國際在公告里稱,聯合要約方計劃向百麗國際投入財務和運營資源,與公司探索、嘗試新的零售模式,并在技術、物流及人才方面投放大量資源。
高瓴資本等財團此時出手,看上了百麗哪點呢?這一度引人思考。
“百麗國際是一個值得收購的企業,做為國內最大的鞋服企業,百麗擁有龐大的分銷網絡和市場占有率,供應鏈完整而有效。”楊大筠稱。
零售界有這樣一句話:“得渠道者得天下。”截至2017年2月28日,百麗國際擁有20716家零售店鋪,其中13062家為鞋類店鋪,7654家為運動、服飾店鋪。
因此無論如何,百麗國際的2萬多家零售網點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也正如百麗國際自己所說那樣,“集團核心競爭力中,最有價值的就是遍布全國各地的零售網絡管理團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