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2017-04-20 15:32:08
“忠于原著,慎于翻新”的敬畏之心,決定了所有主創詮釋名著審慎、認真的態度,使“86版”《西游記》成為名著二度藝術創作的一個標志。
著名電視女導演楊潔日前去世,其導演的“86版”電視連續劇《西游記》引發社會熱議。該電視劇30年間播出3000多次,如此反復播出而觀眾依然愛看,堪稱電視劇的一個“神話”。
這一“神話”的背后:眾多特技,靠人工、人力,乃至冒險完成;所有演員,無論名氣,勞力、“龍套”扛于一身,不許“走穴”;導演、主演片酬,每集七八十元……當時的資金極為短缺,技術條件很差,中國電視人卻能將這部古典名著打造成為電視經典劇目。
“你挑著擔我牽著馬,迎來日出送走晚霞”……豈是描述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磨難,也是《西游記》劇組6年艱難求索、玉汝于成的真實寫照。“大家都用性命在拼搏,用心血在創造,用精神成就了這部電視劇。”導演楊潔如是總結。
“忠于原著,慎于翻新”的敬畏之心,決定了所有主創詮釋名著審慎、認真的態度,使“86版”《西游記》成為名著二度藝術創作的一個標志。
正是憑著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藝術實踐,加上電視藝術手段的運用,中國電視劇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創造了一個個輝煌:古典名著改編成功者,不僅有“86版”《西游記》,還有“87版”《紅樓夢》及《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四世同堂》《上海屋檐下》《圍城》等現代名著成功搬上熒屏;反映當代生活的《渴望》《編輯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紐約》等,萬人空巷、轟動一時……
而今,人們對“86版”《西游記》的回望、對楊潔的懷念,代表了對一個時代的追憶,也折射出對當下藝術創作的再思考。
30多年過去,中國電視劇也創作了不少優秀作品。然而,巨大的資本注入、龐大的立項劇目、優裕的攝制條件、豐厚的工作報酬,與精品佳作產出并不成正比,仍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藝術需要。
“六年磨一劍,與一年磨六劍,比的是敬業精神,是大浪淘沙般的藝術沉淀。只有留下的才是精品。”網友表達對“86版”《西游記》致敬、懷念的同時,反思影響和阻礙當下影視劇創作的癥結,可謂一語中的。
“優秀文藝作品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和水平。”文藝作品是精神產物,文藝創作需要精神;精神高度決定文藝創作高度。
愿“86版”電視劇《西游記》的創作精神,為廣大藝術工作者信奉、持守。新華社記者廖翊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