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 2017-04-08 11:58:46
喻勝云律師認為,王某應該構成詐騙。“他利用學生身份信息向網貸公司借錢,最終錢不是學生拿到,學生是沒有還款義務的。”
隨著民間金融在網絡平臺迎風生長,校園也成了重點區域之一。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不少同學反映,他們被一名曾擔任過學校輔導員的男子騙取個人信息辦理借貸,錢全部被該男子拿走,由于遭到網貸平臺催債,學生心驚膽戰,紛紛報警求助。現代快報記者從該校了解到,學生反映的情況基本屬實,但涉嫌詐騙的男子已失聯,目前已基本確定的涉案金額超過40萬元。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虞健熙 孫玉春
學生投訴
被以各種理由騙取個人信息辦理網貸
據張同學(化姓)反映,王某曾是南航機電學院的一名輔導員,先后找不少學生幫忙“辦事”。
“一個說法是幫朋友拓展業務。”據這位同學稱,在2015年10月初到2016年1月中下旬,王某通過各種方式找到一些學生,稱要幫在銀行工作的朋友拓展業務,讓大家幫忙辦一張普通的銀行儲蓄卡。
對于這個理由,包括張同學在內的人都沒有起疑,他們提供了身份證。隨后,王某又提出要開通網上銀行,需要進行臉部識別。“大家稀里糊涂地就跟著去了他的宿舍,在電腦上對著攝像頭做出點頭、眨眼、微笑等動作,之后就讓我們離開了。”張同學說,在做完這些之后,王某又做了什么事,他們不清楚。
另外,王某當初提出要把銀行短信提醒的手機號設成他的,而不是這些學生的,“說是為了不讓我們受短信騷擾。”此外,為了在幫完忙后“快速銷卡”,王某又獲取了卡的密碼。
張同學說,通過這種方式,王某竊取了30多名南航學生的身份信息,在某“理財平臺”冒名借貸。
據記者初步了解,不少學生被王某“誆騙”所借貸的平臺不止一個。有些人還在另一個平臺上借了錢,這些錢同樣都落到了王某的口袋。
校方通報
學生被騙的錢,基本確定的已有40萬
據現代快報記者跟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方面核實,目前有40多萬的金額是基本可以確定的。
在4月7日下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官微發布了“關于我校學生疑遭騙貸情況的通報”,通報稱,從2017年2月中旬起,有學生陸續向學校反映,自2014年10月底,被王某冒用名義在網貸平臺進行小額貸款,因貸款逾期被多次催款,王某已失聯。學校高度重視,立即成立專門工作組,組織有關部門及學院開展相關工作。經調查了解,學生反映的情況基本屬實。
通報稱,王某于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擔任該校輔導員;2013年9月至2016年4月為該校碩士研究生,其中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任兼職輔導員,2016年4月畢業離校。2017年2月學校調查時已處于失聯狀態。
記者跟張同學等人核實,他們稱被騙本金總的是90萬,待還的70萬左右。與校方目前確定的數目存在較大出入,原因是除統計正在進行之外,據稱有些屬于認定方面的問題。
記者調查
涉事學生群:已知的“背鍋人”有45名
從2016年7月開始,涉事學生父母陸續收到網貸平臺的催款電話。到2016年10月中下旬,又有學生再次收到催款電話。涉事學生當即與王某通過電話、微信溝通。
“當時他親口跟我承認,曾在兩個網貸平臺上冒用學生信息借錢。”張同學說:“但他騙取我們信息的時候已經不是輔導員了。就是利用輔導員身份,讓我們相信他。”王某當時表示,保證會還完所欠貸款。
2016年11月,王某電話告訴部分被騙學生,稱經過瑞金路派出所的調解,已經先還一部分到期的錢,剩余的錢過段時間再還。王某承認此事由他一人所為,和學生無關。這之后,學生就聯系不上王某了。
今年2月以來,部分學生再次收到催款信息,收到疑似催款律師函、第三方催款恐嚇電話信息等。學生創建了涉事學生群,統計到涉事學生45名,之后涉事學生代表在校方人員陪同下,到瑞金路派出所報案。
被騙學生:幫王某對著攝像頭“對口型”
小李(化姓)也是南航的學生。他說王某也以自己的名義在網貸平臺借過款,“我曾在王某的創業項目里兼職,當時王某是輔導員。2015年下半年,王某多次以南京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名義與我聯系,聲稱正在開展一項校園創業項目。該項目能夠申請南京市優秀創業項目補貼,但需要有學籍的學生,希望我幫忙。”
“他之前是學校的輔導員,我沒多想就答應了他。”之后,小李受邀到了王某辦公室,王某打開申請網站讓小李填入姓名、學號、專業、宿舍地址、父母姓名和聯系方式,銀行卡拍照,身份證正反面拍照。在王某的要求下,貸款人電話填王某提供的號碼,銀行卡填學生小李的,并提供對應的密碼。
“當時他告訴我,這是政府給大學生的創業補貼,不用還。”隨后,他按王某的要求做了視頻認證,讀了一遍電腦屏幕上的文字。“他當時讓我對著攝像頭,對口型就行了,聲音是他后期自己配上去的。”
“當時也沒多想,后來才知道,他是在用我的名義,在一個名校貸平臺上借錢。為的就是在借貸平臺來電話確認的時候,保證視頻和電話的聲音一樣。”小李告訴記者,還有20名學生也有類似遭遇。
對于這種反常的行為,學生們為何沒有警惕呢?
記者跟網貸平臺做了咨詢,對方人員表示,做口型和發音應該是同步完成的,否則很難操作。因此應該是雙方像演雙簧一樣。據記者了解,借貸人對著攝像頭所讀的內容其實就是“本人向某某平臺借了多少錢”等內容。
網貸平臺:程序審核嚴格
在發現貸款逾期后,背鍋的學生們陸續收到一些催款短信:“錢你不用還了,我們明天到學校校長室,你也讓你父母過來,我們幫你辦理退學手續!”“上門費里有我的5000。你父母最好在家,如果我受到傷害,你們會后悔。”……
對此,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官微中提出,已及時聯系公安部門,指導和協助涉事學生報警,準備證據材料,全力維護涉事學生的合法權益和人身安全。學校也就該事件和公安機關多次溝通,警方已就此開展調查等。同時,校方將進一步加強安全風險教育,提高學生的防范意識。
現代快報記者咨詢了一個涉事網貸平臺的客服人員,對方表示,他們平臺下的借貸產品,手續審核全部可以在網上完成。“需要錄制視頻確認本人對貸款知情,然后上傳到我們這,工作人員才會聯系對方,確認身份信息準確。”
這位工作人員稱,他們的借貸產品需要完成身份認證、學籍認證、家庭和同學聯系人驗證、銀行卡認證、臉紋識別、視頻簽約、無感知反欺詐驗證、網絡信用分判斷、電話審核這些步驟,學生對王某的借貸行為不可能不知情。
據記者了解,所謂“無感知反欺詐驗證”,就是審核人員會突然提出一些帶欺騙性的問題,看借貸人能不能反應過來,如果不能就不會放貸。
律師觀點
錢如果沒到學生手里,他們就沒有還款義務
就此事,現代快報記者咨詢了北京市中銀(南京)律師事務所的喻勝云律師,他認為,王某應該構成詐騙。“他利用學生身份信息向網貸公司借錢,最終錢不是學生拿到,學生是沒有還款義務的。”
那么,大學生們為什么會輕易落入圈套?對此,他認為首先是學生自我保護意識比較弱,其次是虛榮心強,短期周轉需求大,“南京很多高校都出過類似事件。”他說,大部分校園貸單筆借款金額在一兩千元,但是利息高,一兩個月后可能就要翻倍。最后實際上都是家長來承擔。由于學生處于弱勢,借貸平臺再動用一些手段逼一下,多數立即還錢了。
據喻勝云介紹,目前對于網貸平臺的監管還是空白。雖然有監管意見,也規定要拿牌照,但誰來監管并不明確。最多到后面是打官司,但是討債人的手段無孔不入,訴訟的作用有時未必明顯。
目前警方尚未對此事立案,警方表示材料不足。就此,記者咨詢一位基層民警,對方表示,如果王某有還款的書面承諾,則能以“合同詐騙”立案,或者由網貸平臺報案。但網貸平臺顯然不愿意這么做。
“如果確定為詐騙的話,平臺的錢就不一定追得回來。但是反過來說,他們是不是該加強產品設計中的風險控制?審查做得更細致,發現問題就要打補丁嘛!”律師表示。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