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4-01 20:05:26
3月31日晚,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以下簡稱阿里文娛)宣布土豆全面轉型為短視頻平臺,同時宣布推出“大魚號”,投入20億元現金推動PUGC內容生產。短視頻之所以被提到如此高的戰略意義,原因之一是,短視頻已經成為碎片化內容的重要傳達方式。其二,短視頻具有新的商業模式的變現能力.
每經編輯 張斯
每經記者 張斯 每經編輯 張力
3月31日晚,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以下簡稱阿里文娛)宣布土豆全面轉型為短視頻平臺,由阿里文娛集團移動事業群總裁何小鵬兼任總裁,全力進擊PUGC(專家生產內容)領域。同時宣布推出“大魚號”,投入20億元現金推動PUGC內容生產。
何小鵬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媒體采訪時表示,“短視頻是未來的圖文,將快速增長。”他對于短視頻的判斷是還遠未到最好的時間,競爭仍處于早期階段。無獨有偶,就在上周,短視頻平臺快手宣布完成新一輪3.5億美元融資,由騰訊領投。去年9月,今日頭條CEO也宣布拿出至少10億元人民幣分給頭條號上的短視頻創作者。而隨著騰訊與阿里的重金相繼砸來,意味著2017年將成為短視頻競爭之年。
競爭還沒正式開始
“PUGC”(professional user-generated content),是以UGC(用戶生產內容)形式,產出的相對接近PGC(專業生產內容)的專業視頻內容。它代表著特殊的直播場景和特殊的直播身份,以及一些特殊的事件所造成的特定的、有價值的、不可復制的直播內容。從內容、策劃、包裝等方面均具備或接近專業化水準,“PUGC”需要由一個完整的團隊來進行長期構建。由此可見PUGC的想象空間極大,它將帶給內容創作產業更多的可能性。
目前短視頻已經成為內容創業和社交平臺的重要傳播方式之一,其快速發展得益于移動互聯網的深入普及和粉絲經濟的興起。因此,短視頻內容并非新詞,被稱為“2016年中國第一網紅”的papi醬就是視頻內容創業起家,屬于短視頻創業的典型代表。
被問及現在進入短視頻是不是晚了一點時, 何小鵬在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實際上在中國短視頻的競爭是在UGC領域的,在PGC領域的競爭基本上沒有開始。”
在他看來,在UGC的平臺上,目前來說還是一些創業型的公司,而生態型的公司、矩陣型的公司在BAT的領域內,并沒有在PGC領域花非常大的力氣。阿里文娛會持續投入到PGC為主的短視頻領域當中,目前處在起步的階段,未來會做全球化和內容的差異化。
阿里此次宣布,土豆在未來將成為鏈接年輕群體的短視頻平臺,而短視頻業務在阿里內部也已被提升至戰略高度。在土豆與阿里的互相配合上,優酷、淘寶和來瘋直播同時將為土豆提供內容及流量支持。阿里巴巴合伙人、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董事長兼CEO俞永福也在現場強調短視頻的重要意義,“視頻是內容領域的最大風口,如果說七八年前是Mobile First,那么現在就是Video First。”
BAT紛紛進入競爭升級
娛樂消費升級、產業環境優化讓內容創業,特別是短視頻的生產和消費空前活躍。這也是阿里文娛進擊短視頻的重要原因。去年,短視頻迎來爆發元年,隨后短視頻在創作和市場上都進入到全盛時代。
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3月,中國短視頻市場活躍用戶規模為3119萬人,相比2014年短視頻爆發的時候,增長了66.6%,依靠短視頻社交用戶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
用戶規模的擴大讓資本開始注意短視頻這塊市場,根據資料顯示和數據整理,2016年短視頻全年融資超過53.7億元,其中“一條”融資1億元、估值已經達到13億元;二更融資1.5億元;擁有秒拍、小咖秀、一直播的一下科技在去年年底完成5億美元的E輪融資。
在互聯網巨頭BAT中,百度視頻成功融資將致力于打造短視頻PGC內容生態,騰訊也在近期宣布加大短視頻投入。此前騰訊的短視頻項目微視宣布關閉,隨后以投資快手為短視頻布局加碼。而針對快手的投資也被形容為騰訊最正確的三筆投資之一。業內認為,不出意外,短視頻市場將會迅速扭轉短視頻領域被動局面。此外,目前微博宣布1億美元支持短視頻領域、今日頭條拿出10億元人民幣補貼短視頻創作者。
短視頻之所以被提到如此高的戰略意義,原因之一是,短視頻已經成為碎片化內容的重要傳達方式,垂直短視頻app用戶規模達到1.31億人。其二,短視頻具有新的商業模式的變現能力,阿里旗下直播產品——來瘋直播總裁張宏濤在現場為新土豆站臺時也表達了類似觀點:未來將提供更多短視頻工具(從濾鏡到劇本),通過直播加強廣告變現,打通土豆體系。
但行業也公認短視頻的盈利模式目前還相對單一。商業價值仍然需要廣告等流量轉化手段才能實現。早前快手創始人宿華承認快手2016年仍處于虧損狀態,針對付費展開的增值服務也需要時間鋪開。而何小鵬也承認未來阿里在短視頻的盈利方面還會有兩三年的探索期,中間也還是從最基礎的廣告模式做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