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3-09 01:26:42
首次掛牌流產,新農開發已將價格降至11.7億元。而這一價碼與中泰化學宣布增資的公告中的可接受掛牌價一致。
每經編輯 每經實習記者 陳星 每經記者 謝振宇 每經編輯 姚治宇
每經實習記者 陳星 每經記者 謝振宇 每經編輯 姚治宇
3月7日晚,因出售重大資產遭上交所兩度問詢的新農開發(600359,SH)發布回復。此前,新農開發擬出售資產盈利能力薄弱與行業基本面向好相悖、是否在公告出售信息前與中泰化學等相關主體進行過溝通等,是被問詢的關鍵所在。
昨日(3月8日),新農開發董秘張春疆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剝離主要生產線后的新農化纖可能承擔一些采集原料的業務,也可能就此停掉”。
賣資產遭上交所兩度問詢
新疆上市公司新農開發的資產出售之路“一波三折”。
今年1月18日,新農開發首度公告擬出售全資子公司新農化纖所擁有的8萬噸粘膠纖維、10萬噸棉漿粕生產線全部有效經營性資產及配套設施,上述資產將作價12.5億元進行公開掛牌轉讓。
中泰化學或其子公司“恰巧”符合新農開發提出的諸多條款。
隨后,新農開發收到來自上交所的首封問詢函。后者要求新農開發對其購入資產不足兩年為何計劃賣出、中泰化學是否為意向受讓方等問題作出解答。
彼時,新農開發僅表示出售計劃是行業回暖使得資產增值,且公司無財務實力推動項目擴產或整合所致。其還表示,由于中泰化學或其子公司尚未報名參與掛牌轉讓,故不構成意向受讓方。
首次掛牌流產,新農開發已將價格降至11.7億元。而這一價碼與中泰化學宣布增資的公告中的可接受掛牌價一致。
上交所后下發第二道問詢函,再度詢問新農化纖擬出售資產持續虧損與行業基本面向好不匹配,掛牌價低于購買價及財務資助投入,及中泰化學是否在此次重大資產出售消息公布前已知曉相關事宜等問題。
在新農開發回復的公告中,公司除表示因擬出售資產規模小,缺乏上游議價能力及通過鎖價協議促進銷售以致錯過粘膠纖維行業回暖利好外,亦披露中泰化學在2016年4月與新農開發簽訂的《關于建設阿拉爾30萬噸粘膠纖維相關項目投資框架協議書》(以下簡稱《框架協議》)中就確定了擬以“資產包”形式將前述資產統一引入阿拉爾富麗達。
該《框架協議》規定,新農化纖現有資產均將通過資產買賣方式形成“資產包”統一進入阿拉爾富麗達。同時,阿拉爾富麗達將先行支付6000萬元首付款,其他款項則轉化為對新農化纖的欠款,還款計劃在資產轉讓協議中再行確定。
出售生產線獨留14億債務
前述《框架協議》還規定,新農化纖的負債仍由其自身負擔,而不轉入阿拉爾富麗達。
對于負債金額高達14.41億元,其中付息負債金額近10億元,年財務費用4000萬元左右的新農化纖來說,如何解決自身債務問題或是未來發展中的難點。而新農開發,其從2012年至今為新農化纖前身提供的財務資助共計約8.27億元,公司自身的資產負債率也已高達75.37%。
張春疆表示,就新農化纖債務問題如何化解問題進行了解,“之后公司會發布公告進行專門解答”。
新農化纖債務纏身或是中泰化學選擇接盤資產而非公司股權的原因之一。新農開發在其首次回復問詢中就提到公司與潛在受讓方溝通時,對方對股權轉讓存在憂慮,故而選擇出售資產方式進行交易。
新農開發在公告中稱,本次出售有利于進一步做強主業,同時增強上市公司的資產流動性。
甩掉這一“資產包”,但新農開發并未完全退出化纖行業。此后,新農化纖將持有阿拉爾富麗達10%的股份,保留繼續分享化纖行業成長成果的機會。而對于賣掉主要生產線之后的新農化纖將用來做什么,張春疆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公司還是在那,可以繼續承擔一些收集原料的業務,也可以停下不做。”
(實習生謝孟歡對本文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