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市場

每經網首頁 > 市場 > 正文

萬能險保費直降5成 急剎車帶來的贖回壓力咋辦?

北京商報 2017-03-08 10:05:53

近日,保監會公布1月保險業經營數據顯示,萬能險總體降幅超過了五成,有的險企降幅甚至達九成。中金公司分析認為,目前中小型險企依賴持續大量的銷售來兌付到期和退保的存量保單。

在監管部門對人身險業務和中短存續期產品做出規范和限制后,為保險投資提供“彈藥”的萬能險受到了波及。近日,保監會公布1月保險業經營數據顯示,萬能險總體降幅超過了五成,有的險企降幅甚至達九成。由此看來,各險企轉型“保險業姓保”力度頗大,瘦身較為明顯。然而,北京商報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采取緊急剎車的萬能險不免令市場擔憂,現金流壓力倍增,增資需求加大,而減持、轉讓等都將成為后遺癥。

萬能險保費腰斬

保監會數據顯示,今年1月,萬能險與投連險的新增繳費增速持續下降,其中保戶儲金新增繳費為971.6億元,同比下降52.41%。投連險業務新增繳費25.3億元,同比下降78.33%。

受保險監管政策的影響,前海人壽今年1月僅獲0.22億元的保戶儲金,同比下降99.77%。安邦集團旗下安邦人壽與和諧健康只獲得9.26億元、2.36億元保戶儲金,同比下降96%以上。富德生命人壽、華夏人壽今年1月仍獲得131.94億元、97.3億元保戶儲金,分別同比下降-27.27%、-80.02%。其中的保戶儲金主要是萬能險保費。

不過,在萬能險業務占比方面,并沒有保險公司超過50%的新監管紅線。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去年以來,各險企采用縮量銷售萬能險、提升普通原保費的方式加速轉型。前海人壽在下達2017年工作規劃時,要求公司全面淡化規模因素,大力發展長期儲蓄型及風險保障型業務,穩步提高期繳保費占比;恒大董事局主席許家印曾表示,恒大人壽要下決心調整業務的產品結構,把風險保障型和長期儲蓄型原保費占比提上去。保監會要求保險公司原保費占比不得低于30%,現在公司內部要求恒大人壽原保費收入不低于50%,力爭實現60%。

據北京商報記者統計,前海人壽、恒大人壽、華夏人壽今年1月萬能險占比分別為0、35%、32%。此外,萬能險“大戶”富德生命人壽、安邦人壽、國華人壽、天安人壽保戶投資款新增繳費占比也呈現大幅下降趨勢,分別為29%、1%、11%、27%。而2016年1月,華夏、安邦、前海這一占比分別高達94.25%、83.34%、74.2%。

中小險企陣痛轉型

從2017年1月的開門紅業務情況來看,險企轉型之旅仍然艱難。與去年主推萬能險產品不同,今年大部分中小險企開門紅主打偏保障型的產品,如分紅型年金和分紅型兩全產品。但沒有萬能險高預定利率的吸引,中小險企開門紅銷售出現大幅下滑。

據了解,2016年以來,為規范萬能險業務發展,落實“保險業姓保”的理念,保監會密集出臺了規范中短存續期產品、完善人身保險產品精算制度、強化人身保險產品監管等多項規定,對萬能險的規模、賬戶管理、保障水平、結算利率等進行了完善和規范。其中,保監會對中短存續期產品實施更加嚴格的總量控制,研究制定在“償二代”框架下的資本約束,鼓勵支持發展風險保障型和長期儲蓄型業務。

在理財型保險受限之后,缺少傳統營銷渠道的中小險企在進行業務結構轉型時,顯得較為艱難。一位分析人士解釋,此前的理財型產品主要集中于銀保渠道和電銷網銷渠道,當此類產品受限后,傳統的個人代理人渠道將成為保障型產品發力的主渠道,而這一渠道又是中小險企的短板。這將成為險企在縮減萬能險之后首先面臨的后遺癥。

一位保險專家指出,雖然網銷作為新興渠道正在崛起,但是目前個人代理人渠道仍是保險公司營銷方面的核心競爭渠道。銀保渠道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銀行,而網銷的主動權掌握在消費者手中,在目前保險消費觀念還不成熟的情況下,還應當主要依靠傳統的渠道。“中小險企需要重新搭建傳統的營銷渠道,一方面可以自己培養個人代理人,另一方面也可以與專業的保險中介機構合作進行業務推動。”

贖回壓力陡增

除了銷售額大幅下降,中小險企還面臨著現金流壓力。中金公司分析認為,目前中小型險企依賴持續大量的銷售來兌付到期和退保的存量保單。為了保證銷售額,即便投資出現虧損,保險公司也會兌現此前銷售的高預定收益率產品。這種做法無異于殺雞取卵,一旦萬能險的增速放緩或者退保大量出現,現金流壓力會陡增。

另有機構預測:“未來五年保戶儲金總規模很難超過2萬億元,現金流風險將出現在2018-2020年,凈贖回的額度將在每年200億元以上,是公司1倍到2倍的凈資產規模。為應對未來的流動性壓力,各險企也在積極做準備。富德生命人壽在2016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指出,由于新業務簽單保費急劇下降,僅為上年度的20%,極大地增加了現金流壓力,為維持公司現金流,富德生命人壽表示將提前退出非戰略性持有的項目,以滿足公司現金流需求。”

除了變現資產,還有險企通過增加注冊資本金、大力發展長期儲蓄型及風險保障型業務、發行資本補充債等方式應對流動性壓力。不過,備受股東青睞的保險牌照將不再成為“斂財神器”,股東一方面盈利周期將進一步拉長,另一方面還面臨著巨大的增資壓力。

據悉,為規范股東出資行為,監管層目前嚴厲打擊保險資金通過理財方式自我注資、自我投資、循環使用;同時,明確了不得入股的資金類型,比如以保險公司存款或其他資產為質押獲取的資金;以保險公司投資信托計劃、私募基金、股權投資等獲取有關資金。如此一來,沒有持續出資能力的股東很有可能在監管趨嚴、規模縮水之時黯然離去。

減持調倉將上演

“險資舉牌概念股將面臨被拋售風險,尤其是已公告被險資舉牌的上市公司。”浙商證券分析認為,面臨保費凈流出的險資,為了保持權益投資比例不超過保監會要求的30%的監管紅線,會在過了禁售期以后拋售一部分股票來應對現金流風險。

據了解,在兩年前投資渠道放閘、股市投資限額調高之后,股市成為險資追逐的對象,而當人身險費率市場化之后,以理財為主的萬能險成為拉動險企業務增長的主力軍,此類資金開始活躍在資本市場,因此在去年出現了頻頻舉牌、與上市公司管理層角逐控制權等戲碼。

目前,保監會鼓勵保險公司進行財務投資,并對財務投資、戰略投資等做出嚴格的限制。一位保險專家指出,未來險企投資將更趨于理性,舉牌將會收斂,注重藍籌市場的價值投資。“萬能險未來業務規模將嚴重縮水,一方面會通過減持變現來應對階段性出現的兌現問題,另一方面將調整投資方向,很有可能通過減持獲得充裕的資金來進行靈活操作。”

2016年下半年以來,監管層從投資端、負債端、股權結構上多次出臺政策加強險資監管,引導險資回歸保障與價值屬性。不過,監管文件并非限制險資權益投資,而是引導權益投資長期化、價值化,以匹配保險資金的長期性、保障型,防范資產負債錯配和償付能力風險。上述保險專家在談到保險業發展及保險資金運用時,認為保險應該以風險保障和長期儲蓄類業務為主,短期理財類業務為輔;其次,保險資金運用應以固定收益類為主,股權、股票、基金等非固定收益業務為輔;最后,股權投資應以財務投資為主,以戰略投資為輔。

責編 姚祥云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萬能險保費 贖回壓力 急剎車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日韩AV一在线不卡免费 | 日本免费在线观看A∨ | 亚洲免费人成在线视频观看 | 中国精品视频久久久 | 在线白嫩萝福利莉视频动漫 | 宅男网免费在线无毒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