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3-06 17:21:44
每經編輯 張強
3月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提出,要“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全面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制藥、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技術研發和轉化,做大做強產業集群”。記者注意到,這是“人工智能”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
當前,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在全球范圍內興起,催生出無人機、3D打印、虛擬現實、人工智能、股權眾籌、共享出行等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新產品,世界由IT時代進入DT時代,進而進入到AI時代。
高考機器人考試 取得較好成績
3月6日,記者從成都高新區獲悉,全國1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多位專家,近期對國家863項目《基于大數據的類人智能關鍵技術與系統》中的子課題《初等數學問題求解關鍵技術及系統》(即數學高考機器人)進行了中期檢測。根據高考機器人的研發進度,本次考卷總分120分,按照文科高考水平和方式出題,監測組自帶兩套密卷,高考機器人分別取得了86分和87分的較好成績,接受檢測的正是成都高新區人工智能企業成都準星云學科技有限公司。
“借助量子計算的增長,人工智能技術將得到很大發展。”“數學高考機器人”創始人、準星云學CEO林輝介紹說,對于企業,真正艱難的并非做出功能,而是迅速應用到一個行業,解決問題。本次檢測組檢測得出的成績代表了國內先進水平和中國人工智能的高度,目前歐美尚無同類學術文章發表,而日本研發的“東大機器人”項目已宣布退出機器人參加高考的計劃。準星機器人,將致力于用人工智能解決傳統教育行業存在的問題。
據林輝介紹,準星云學利用人工智能開發的一款產品就是一支智能筆加上后臺的人工智能系統。學生用這支筆來答題,系統就能對學生答題的數據進行全過程采集,一鍵傳輸到云端,后臺系統就能對他在這個學科的學習力進行畫像。哪里寫得快,哪里寫得慢,出什么問題,思維有什么缺陷,系統全能知道。由此,這個機器人系統完全改變了老師的工作內容和范圍。傳統模式下,從學生寫作業、老師批改到學生改錯的過程,一般需要2-3天,用準星系統判作業后,可以當天作業當天批改,完全符合學生的記憶規律和認知規律。
“這就是人工智能對教育行業的顛覆,而人工智能技術本身,就是用來解決大數據和云計算發展中的負面問題。”林輝說。
新經濟在成都高新區不斷涌現
“新技術支撐了新經濟,牽引了新需求,開拓了新產業。”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新產品為代表的新經濟在成都高新區不斷涌現,并且逐漸演化形成一片看得見的“新大陸”。
成立于2015年的成都高新區企業傲勢科技,創立之初就定位于專注開創智能無人系統,并提供最前沿的無人系統技術咨詢服務與行業解決方案。作為全球第一家將純電尾座式垂直起降航空器成功帶入民用領域的企業,傲勢科技的研究成果涉及工業級無人機平臺、地面站、數字化設計研發平臺等。
傲勢科技創始人郭亮說,傲勢科技團隊研制的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X-Hawk可以一次性巡查大片區域,執行任務的敏捷性會大幅提高,從而帶動了污染調研、防控、測繪、森林防火等多方面需求。
此外,藍光英諾利用恒河猴自體脂肪間充質干細胞制成3D生物打印“墨汁”,成功打印出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血管;成都優途科技研發的“掌聲?mSonics MU1”正式投用,將給千千萬萬患者帶來便利和實惠,并被列入國家“十三五”重大科研項目;美幻科技研發的地震預警領域系列標準,填補了國內空白;魚鱗圖公司研發的土地測繪打開了農村土地確權市場,并成功掛牌新三板,入選新三板創新層;成都我來啦網格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推出的 “速遞易”,提供24小時快遞自助服務以及社區便民綜合服務,打通了快遞到用戶手中的“最后100米”……新經濟已經成為成都高新區這片土地上一塊不可缺少的拼圖。
在成都高新區,科技創新已經成為一種常態。2月24日,美國田納西大學攜藍光英諾共同培育3D生物打印產業,此前藍光英諾利用恒河猴自體脂肪間充質干細胞制成3D生物打印“墨汁”,成功打印出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血管;去年12月7日,我來啦網格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25239%的三年累計增長率榮登德勤 “2016年亞太區高科技高成長500強”冠軍寶座……
作為西部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成都高新區正處在加快向國際創新創業中心進軍的關鍵時期。在新舊動能的轉換之中,這里不斷涌現出了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新產品為代表的新經濟,并且逐漸演化形成一片看得見的“新大陸”。種種跡象表明,成都高新區正在成為我國新經濟發展的新地標。
每經記者 張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