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2-23 00:03:23
國信證券研報在2016年7月對廣汽轉債評價時說,“從歷史上看,對自由流通股份攤薄幅度較大的轉債在轉股時會對正股產生沖擊,如果當時的市場環境較好,整體股市上漲情緒較好,則可以比較好的吸收新增股份,如果在弱勢環境中對正股的沖擊更大。”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趙陽戈 每經編輯 謝 欣
每經記者 趙陽戈 每經編輯 謝 欣
2月21日,廣汽集團(601238)的股價出現了大漲,而廣汽轉債當天表現對比正股卻顯疲軟,也正是這一疲軟,形成了轉債與正股之間的套利空間。然后,2月22日風云突變,廣汽集團轉頭下跌,廣汽轉債則保持了相對堅挺,導致出現的套利空間又被封殺。
正股上漲致套利空間出現
廣汽集團2月21日的表現,使其投資者亢奮不已。該股當日小幅高開后于上午10點半始,大量的買單激發了其爆發力,盤中一度沖擊9.4%的漲幅,最終以6.56%的漲幅報收。全天放量成交額達3.98億元,成交1502.32萬股。
正股的歡快情緒卻并沒有傳導給廣汽轉債。《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廣汽轉債雖然2月21日也出現了同步上攻,但最終漲幅僅為2.86%,盤中最高也僅沖擊到3.73%的漲幅。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廣汽轉債當天的成交額卻高達11.8億元,創出了其上市首日(2016年2月4日首日成交27.7億元)之外的最高。
廣汽轉債是根據證監會于2015年12月30日簽發的批復,廣汽集團獲準向社會公開發行的,面值總額為41.0558億元的可轉換公司債券,每張面值為100元,按面值發行,期限6年。該可轉債于2016年2月4日在上交所掛牌交易,自2016年7月22日起轉換為上市公司股份,初始轉股價格為21.99元/股,由于2016年6月21日、2016年10月20日實施了2015年度利潤分配方案及2016年中期利潤分配方案,且由于公司實施股票期權自主行權導致股本發生變動,目前轉股價格調整為21.75元/股。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通達信軟件上看到,截至2017年2月16日,廣汽轉債的最新規模為40.7億元,也就是尚有大量的債券并沒有轉換為股票。
2月21日的廣汽集團股價大漲,在正股與可轉債兩者間,硬生生地造出了個套利空間。
以收盤價來看,即廣汽轉債122.31元的現價理論上可以轉換為約4.6股(100/21.75=4.5977),而按照廣汽集團2月21日收盤價27元看,122.31元大致只能買到4.53股。也就是說,現價買一份廣汽轉債,轉成股票之后,理論上能套出0.0677股(4.5977-4.53=0.0677)的利潤,按照21日廣汽集團收盤價27元計算,一天(當日買可轉債即可申請轉股,正股次日到帳按前日收盤價賣出)的收益率為1.49%。
在此理論套利空間下,擁有敏銳嗅覺的投資者自然不會放過,而這或正導致了2月21日廣汽轉債那11.8億元的天量成交。
套利空間開盤就被封殺
但凡交易都有風險,上述的套利空間,卻在2月22日廣汽集團一開盤,就被封殺了。
盤面顯示,2月22日A股開盤時,廣汽集團直接以26.55元跳空低開,跌幅1.59%。截至中午,股價跌幅達3.63%(26元),而同步運行的廣汽轉債則以-0.07%(122.19元)的微弱跌幅開盤,截至中午的跌幅也只有0.86%(121.22元)。
如此情況下,投資者如以最小波動風險角度(2月21日尾盤買入,2月22日開盤賣出)來計算,以2月22日廣汽轉債的開盤價122.19元直接購買正股,可以買得4.6023股,而如果是買債券,獲得的股份數量為4.5977股,兩相差額就僅僅0.0046股,幾乎可忽略不計,折算收益率還不到0.1%。而如果以午時的價格來計算,就已沒有套利空間了,此時現價購買可轉債,完成轉股后再變現,反而會造成一定的虧損。
轉股拋售成正股壓力
為何廣汽集團在2月22日表現對比21日會急轉直下呢?這里要注意的是廣汽集團的實際市場流通股數量。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看到,廣汽集團總股本為64.5億股,流通股為42.4億股,流通市值過千億元。但從2016年三季報的十大流通股東情況看,流通股數量中超過37億股為廣州汽車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所持有,萬向集團公司持有1.51億股,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持有2516.44萬股,其他諸如中信建投基金-浙商銀行-中信建投浦江之星資產管理計劃等產品,也持有不少流通股。粗略計算流通股的97%以上都在這些大規模持有的股東手上,其持股在二級市場上昨日常交易的可能性相對較低。而這也從廣汽集團平日的股價表現可見一斑,如2017年2月6日~17日這10日里,廣汽集團的日平均成交額也就5000萬元左右。
2月21日的廣汽轉債當日成交11.8億元,以121.54元的當日均價計算,約為970萬張債券,能對應轉股數量逾4400萬股。而就算是2月21日的廣汽集團正股,也就完成了1502.32萬股的成交量,因此,市場對套利拋壓存在心里陰影也是情理之中了。
實際上,國信證券的研報曾對此情況有過描述。《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該券商在2016年7月對廣汽轉債評價時說,“從歷史上看,對自由流通股份攤薄幅度較大的轉債在轉股時會對正股產生沖擊,如果當時的市場環境較好,整體股市上漲情緒較好,則可以比較好的吸收新增股份,如果在弱勢環境中對正股的沖擊更大。”
對于上述情況,《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試圖聯系廣汽集團董秘盧颯做進一步了解,但電話始終處于無人接聽的狀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