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2-20 23:47:17
2月10日,在一年一度的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證監會主席劉士余發表了言辭犀利的講話,其中特別提到了對“殼資源”炒作的限制。劉士余稱,IPO數量上去了,“殼”的價格不就下來了嗎?他還表示,此前中概股回歸一度盛行,“應認識到,在美國上市不回來,一樣也是服務國家戰略。
每經編輯 孫宇婷
每經記者 孫宇婷 每經編輯 姚治宇
2月10日,在一年一度的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證監會主席劉士余發表了言辭犀利的講話,其中特別提到了對“殼資源”炒作的限制。劉士余稱,IPO數量上去了,“殼”的價格不就下來了嗎?他還表示,此前中概股回歸一度盛行,“應認識到,在美國上市不回來,一樣也是服務國家戰略。”
從當前中概股回歸A股方式看,主要以“借殼”方式居多,證監會主席的最新表態被認為對中概股回歸采取不鼓勵態度,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對“殼資源”價格炒作起到了降溫效果。長城證券收購兼并部總經理尹中余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從證監會主席的講話看,“殼價格”貶值是大概率事件。
擠壓“殼資源”生存空間
從二級市場表現看,上市公司被“借殼”之后基本面發生了變化,公司價值被重估,復牌后短期內賺錢效應明顯,因此受到投資者的熱捧。
為了維持上市地位,上市公司“保殼”手法花樣百出——高溢價出售資產、債權債務重組或轉銷、突然變更會計政策和資產重估等成為新的四大“保殼”套路。
2016年9月9日,在證監會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鄧舸表示,《關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的決定》(以下簡稱《重組辦法》)正式實施?!吨亟M辦法》通過“打補丁”的方式,逐一明確了鎖定期限、配套融資、停牌時間和剛性退市等,大部分修改措施被認為意在給“炒殼”降溫。
對于相關上市公司,特別是有“保殼”壓力的,監管部門下發問詢函,以一探其中奧秘,*ST南化、*ST江泉和*ST山水等上市公司均成為問詢的對象。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此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垃圾股不退市,主要還是因為IPO通道不暢,導致很多企業寧愿去買垃圾股的‘殼’,而不愿排長隊,使得垃圾股遭到哄搶。”
在2月10日召開的2017年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劉士余稱,IPO數量上去了,“殼”的價格不就下來了嗎,還“炒殼”嗎?
隨著去年年底監管層加快新股發行后,原來傾向于借殼的優質公司再度回歸IPO排隊。尹中余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IPO繼續放量的話,“買殼”的一定會減少。
不鼓勵中概股大肆回歸
2015年以來的中概股回歸潮也一度引發了“殼資源”的炒作熱潮。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跟蹤發現,從2015年起,中國企業赴美上市步伐出現明顯放緩。與此同時,宣布私有化的中概股數量則呈上升之勢。2015年共有33家中概股先后收到了私有化要約,超過了此前4年的總和。大多數企業解釋背后動因時,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中概股在海外市場往往面臨著“估值歧視”等問題。
一位國內投行人士曾表示,由于海外估值體系和國內不同,加之機構投資者和散戶投資者偏好差異大,造成了A股同類公司估值較境外上市公司高出許多。
受時間成本低及門檻相對不高等因素影響,“借殼”上市成為最受中概股公司追捧的回歸方式。
劉士余稱,“去年初中概股回歸一度盛行,應認識到,在美國上市不回來,一樣也是服務國家戰略。”劉士余還表示,中國資本市場監管標準不比美國等其他市場低。
對此,尹中余分析稱,這意味著證監會方面對中概股的回歸不鼓勵態度,“這樣一來,‘買殼’的人也會減少,自然‘殼’價格就下來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