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7-02-15 10:30:30
在新三板市場流動性不足的環境下,新三板“轉板”制度再度引發熱議。筆者認為,通暢的退出機制有利于吸引大量機構投資者進入新三板市場,推行“轉板”制度成為改善市場流動性的突破口。
在新三板市場流動性不足的環境下,新三板“轉板”制度再度引發熱議。筆者認為,通暢的退出機制有利于吸引大量機構投資者進入新三板市場,推行“轉板”制度成為改善市場流動性的突破口。
正確認識新三板實施“轉板”制度的必要性、重要性,可以從四個維度看:企業發展階段對資本市場的內生性需求;從資本市場本身的效率角度;實施“轉板”制度對改善流動性的重要作用;如何看待新三板“轉板”與獨立資本市場地位的辯證關系。
首先,實施“轉板”制度是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發展的內在要求。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在于為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提供相應的發展平臺,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需要有不同的融資平臺為其提供資本支持。
當企業處于初創階段,不具備公募融資條件時,可以到PE市場融資以及場外市場融資。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達到公開發行融資標準時,可以通過公開發行融資。“轉板”制度的建立,就是為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進入不同市場融資建立起的一種機制。此種機制的建立,降低了企業的融資成本,更重要的是滿足了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對資本的內生性需求。
其次,“轉板”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整體資源配置效率。新三板是專門為創新創業型企業服務的資本市場,定位服務中小微企業,屬于證券場外市場。市場定位不同,決定了交易制度的不同安排。而交易制度的不同,則決定了市場融資功能的強弱。實踐證明,場內市場的融資功能顯著強于場外市場,這是A股市場吸引新三板掛牌公司“轉板”的市場基礎。新三板的優質掛牌公司多處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多處于初創期或發展期,規模小、成長性高,融資需求強烈。這是新三板掛牌公司“轉板”的內在推動力。新三板掛牌公司經過中介機構的“洗禮”,其規范性和透明度大大優于其他私人企業。這可以大大降低場內市場的培育成本。
新三板可以成為A股市場理想的預備板或孵化器。新三板的“苗圃功能”,一方面可以滿足新三板優質掛牌公司進一步發展壯大的融資需求,另一方面為A股市場輸送優質上市標的,使資本不斷流向真正具備創新能力的公司,淘汰沒有核心競爭能力的企業,從而優化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提高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整體配置效率。
第三,“轉板”制度的實施可能成為改善新三板市場流動性的突破口。流動性不足是新三板市場運行的顯著特征。不管是從股票交易的活躍度,或者是從掛牌公司平均融資規模大小,2016年與前年相比,都呈大幅度下降態勢。
新三板流動性不足在于供需失衡,股票供給大,投資者太少。投資者規模目前大概為30萬戶左右。其中,個人投資者比例占90%左右,而10%左右的機構完成了60%左右的“定增”和百分之七八十的交易。因此,新三板是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市場。機構投資者投資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要有通暢的退出機制。由于各項制度安排不及時或不到位,退出通道不通暢。多數機構投資者,特別是長期資金持有者的機構難有動力大規模進入市場。換言之,股票的主要需求者規模太小,導致新三板供需失衡。如果優質掛牌公司可以實現“轉板”,通暢的退出機制將吸引大量機構投資者進入新三板市場。因此,推行“轉板”制度將成為改善新三板市場流動性的突破口。
最后,須正確看待新三板實施“轉板”制度與獨立市場地位的辯證關系。實施“轉板”制度,不但不會損害新三板獨立的市場地位,反而會鞏固其獨立市場地位。目前的市場狀態是:水(資本)進去了,但沒有出口。長此以往,新三板將成為“死水一潭”,即流動性枯竭。采取“堵”的辦法,不利于市場優化資源的配置,只有“疏”才會讓市場形成良性循環。當企業看到這個市場能融到必要的資金,對投資者而言有順暢的退出通道,新三板才會成為市場主體的主動選擇。在新三板面臨流動性困境、市場主體信心不足之際,“轉板”制度完全有可能成為市場的“強心劑”。(作者系中國新三板研究中心首席經濟學家)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