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2-07 20:41:50
在地產新政的嚴厲調控下,剛過去的春節,北上廣深一線城市成交低迷,經受“辣招”考驗的香港樓市卻一枝獨秀,春節成交創出新高。如果按照農歷新年假期(初一至初四)期間數據統計,香港樓市一手市場有大約20宗成交,這是繼2013年之后近4年同期最高。
每經編輯 黃博文
每經記者 黃博文 每經編輯 隋丕寧
在地產新政的嚴厲調控下,剛過去的春節,北上廣深一線城市成交低迷,經受“辣招”考驗的香港樓市卻一枝獨秀,春節成交創出新高。
如果按照農歷新年假期(初一至初四)期間數據統計,香港樓市一手市場有大約20宗成交,這是繼2013年之后近4年同期最高。其中,中國海外“啟德1號”2期錄大手買家以1.6億元購入四戶,嘉里建設的屯門“滿名山”、何文田皓畋及新世界的荃灣“柏傲灣”也有成交。
春節成交逆勢走高
剛過去的春節,一線城市在強勢調控之下成交低迷。據上海中原地產數據顯示,在剛過去的大年三十至正月初六,上海新建商品住宅成交949平方米,成交量僅為8套,比去年春節期間減少71.1%,創下了自2011年以來春節成交最低紀錄。
深圳市規劃國土委2月3日公布的樓市成交數據也顯示,2017年1月,深圳市一手住宅累計成交1652套,環比下降23.6%;房價繼續回落,成交均價54931元/平方米,環比下降0.03%。
與內地一線城市不同,經歷樓市“加辣”的香港樓市卻在春節走出一波不俗的行情。根據美聯物業房地產數據及研究中心綜合土地注冊處資料顯示,在不包括一手公營房屋之下,香港1月前26天一手私樓注冊量錄638宗,超越去年12月全月456宗,并已高出約4成,連跌3個月后回升。
以農歷新年假期(初一至初四)期間數據統計,香港樓市一手市場有大約20宗成交,這是繼2013年之后同期成交近4年最高。其中,中國海外“啟德1號”2期錄大手買家以1.6億元購入四戶,嘉里建設的屯門“滿名山”、何文田皓畋及新世界的荃灣“柏傲灣”均有成交。
中原地產研究部高級聯席董事黃良升對記者表示,春節期間的香港樓市走出不錯的行情,比預期要好,節日過后延續年期的良好走勢,數個新盤已經開賣。
不過香港特區政府于去年11月推出新的樓市印花稅措施對壓低成交量有顯著影響。2月6日,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在香港特區“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會議上表示,去年12月香港樓市成交量跌幅顯著,一手樓按月跌八成,二手跌三至四成,跌勢到今年1月仍然持續。
辣招出臺直接遲滯了房產交易頻率,二手房市場應聲下滑。根據地產代理統計顯示,農歷新年長假期,香港二手樓市交投全線下跌,各大代理在十大屋苑統計到的周末成交宗數,全部跌至低單位數,介乎1至3宗,其中香港置業更錄得零成交。
地產代理普遍認為,新樓盤成交暢旺,繼續使得二手成交受壓,預期短期焦點仍然集中一手市場,而受新壓抑樓市措施及加息預期影響,二手交投料將維持低位。
美元加息并非“稻草”
一直以來,美元步入加息周期被認為是對香港樓市的利空,特別是在疊加新的印花稅政策后招致外界看空,但現實可能并非如此。
黃良升解釋稱,美聯儲加息對香港樓市按揭貸款利率的影響也有限。香港樓市的按揭利率較低,近期市場上按揭利率已低至H+1.4%水平(即香港銀行間同業拆息Hibor加1.4%,約合1.7%),就算美聯儲一年加息四次,在美國聯邦基準利率的基礎上上調1個基點為1.25%~1.5%,香港銀行貸款按揭利率也只有H+2.4%。從超低息加到低息,對香港本地居民影響不會太大。
黃良升向記者表示,美聯儲加息反而有利于香港樓市。從香港本地居民角度講,美聯儲加息意味著美國經濟轉好,有利于香港出口,從而增加香港本地居民的收入。
陳德霖預計今年美國加息2-3次,加息速度雖不太快,但會令香港銀根抽緊及資金流出,但他認為香港貨幣基礎較大,銀行體系有足夠能力應付。
至于資金外流對香港的影響,他表示,由于美國未有相關政策細節,暫難估計,但相信回流美國的資金,部分會透過金融體系回流金融市場,有信心很多資金會回流香港。
在不少資產配置者眼中,投資香港樓市的優勢在于,香港是一個金融城市,每年都吸引很多年輕人來香港工作定居,靠收租的話也能獲得比較高的收益。作為長期性的投資來說,投資香港樓市的收益率超2%,相較目前的存款利率來說也是比較高的。
此外,內地房地產開發商逐漸加大對港元資產的配置。去年年末,海航48天內兩度出手,耗資逾142億港元奪得香港啟德地塊。香港地政總署的數據顯示,2015年內地房企在香港所購地價的總和首次超過香港本地房企,占全年香港土地出讓金總額的55%。在香港頻繁出手拿地的主要是央企和上市公司。
對于香港后市,香港的幾大開發商均發聲表示無需擔憂。恒隆地產主席陳啟宗在1月14日出席活動時表示,對香港樓市而言,樓市上漲或下跌15%至20%都不是什么大事。
長和系主席李嘉誠此前在集團的周年晚宴上也曾表示,香港的樓價上升或下跌10%都是平常事。房價取決于愿意買房者的數量和建房數量,有需求樓市自然上升,經濟轉差需求減少,樓價自然會降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