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2-29 18:48:31
以萬科股權爭奪為標志,2016年險資都處在輿論漩渦之中。“我最擔心的是,目標是管‘壞孩子’,捎帶著‘好孩子’也不能正常做業務了。”一位保險資管公司相關負責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樣表示。伴隨著監管政策的趨嚴,持續一年多的“舉牌潮”近期似乎逐漸冷卻下來。資產配置荒下,險資的“舉牌潮”還會持續嗎?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涂穎浩
每經記者 涂穎浩 每經實習編輯 李晃
以萬科股權爭奪為標志,2016年險資都處在輿論漩渦之中。但在資產配置壓力下,險資依然在資本市場呼風喚雨。有券商統計顯示,自2015年至今,已有約127家A股公司遭遇“舉牌”,舉牌次數達253次。
作為舉牌資金重要來源的萬能險,在監管壓縮“中短存續期”產品規模之下,在未來幾年,將失去巨量保費流入;另一方面,由于部分險資介入上市公司的控股權之爭,對于險資投資二級市場,未來從資金端也將有更嚴格的監管舉措出臺。
“我最擔心的是,目標是管‘壞孩子’,捎帶著‘好孩子’也不能正常做業務了。”一位保險資管公司相關負責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樣表示。伴隨著監管政策的趨嚴,持續一年多的“舉牌潮”近期似乎逐漸冷卻下來。
資產配置荒下,險資的“舉牌潮”還會持續嗎?
舉牌概念股遇“黑色星期一”
從“土豪”到“野蠻人”,是險資在資本市場上的標志性符號,但此前險資二級市場上掀起的一波波的舉牌行情,也可能使其成為暴跌的重災區。2016年12月3日,一位證監會人士痛批“野蠻人”后,險資遭遇“黑色星期一”。
“顯著的影響是,但凡舉牌概念的股價都面臨不同程度的下跌,還出現幾個跌停的舉牌概念股。”針對輿論環境變化對險資的影響,一位保險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
一位券商保險行業分析師向記者坦言:“無論是從監管政策、還是輿論環境而言,都是針對以前海人壽為代表的幾家民營背景的保險公司,而大型的保險公司,目前并沒有從二級市場上去追求控股權的行為。從政策層面上,監管也并不鼓勵保險公司去追求控股權,而是鼓勵其作為財務投資者。”
相對于“野蠻人”,平安、太保等大型保險公司可謂“血統正宗”,對于當下險資所處的尷尬局面也顯得更有發言權。
太保壽險董事長徐敬惠對記者表示:“險資的投資期限長、策略穩健,為穩定資本市場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同時認為,近期有一小部分保險機構采取較為激進的投資手法,被市場視為“野蠻人”,造成了有損市場、行業形象的負面影響。
此外,平安人壽董事長兼CEO丁當表示:“根據2016年三季度末保險資金股票投資數據統計結果,保險資金持有的股票投資中,市盈率高于20倍的股票投資額僅占險資全部股票持倉額的28%,應該說價值投資是險資投資的主流,并且險資投資期限較長,策略穩健。”
新華保險副總裁楊征表示:“權益投資方面,新華保險將繼續堅持基本面投資和交易性投資的原則,在交易中嚴格控制買入成本。”楊征還強調,在資產配置荒的壓力下,大家不應為博取超額收益而放大風險。
“舉牌潮”出現有三大原因
隨著市場利率步入下行期,資產配置荒下,險資增加權益投資配置成為一大趨勢。在此背景下,險資舉牌進入密集期。
“未來一段時期,低利率、資產配置荒依然存在,甚至還會出現一些新的挑戰。”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云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指出:“9月末,保險資金投資收益達到3.95%,如果按此折算全年收益,大概是5.3%。”
一位保險資管公司人士告訴記者:“對于險資投資來說,債券市場在利率持續走低的過程中,未來2~3年很難看到利率向上的趨勢。一般而言,保險公司對信用風險的控制比較嚴格,盡管如此,我們今年也遇到過暫時無法兌付的情況,而在往年從來沒有出現過。”
上述人士還指出,與銀行理財產品相比,保險產品對利率的變化遲滯性最強,利率向下調整速度也最慢。“這與行業內的小公司太多,過度競爭有直接關系”。因此,保險公司資金的獲取成本,并沒有隨市場利率的下降而下降。
“在這種背景下,再好的資產配置,能做5.6%~5.7%收益率已相當不錯,這之間有1個點的利差。”上述人士認為,“對整個行業來說,舉牌是權益投資的一種方式的發展,也可以說是行業自去年以來在資金運用上的一種創新。”
除了市場利率環境的變化,“舉牌潮”的出現還被業內歸結為三大原因。
一是在會計準則的層面上,險資通過不斷加大持股比例,當股權投資比例高于20%后,可以實現長期股權投資的權益法入賬,這樣既能規避股票價格波動對賬面資產的影響,又能分享上市公司的凈利潤。
二是從“償二代”角度而言,列入長期股權投資、加大藍籌股投資都能降低“償二代”下的資本消耗。
三是監管政策的放開也為險資舉牌松綁。去年,保監會放寬了保險資金投資藍籌股票監管比例,“將投資單一藍籌股票的比例上限由占上季度末總資產的5%調整為10%”,這也為保險公司舉牌優質上市公司提供了條件。
險資運用將更受限制
前述券商分析師認為,舉牌概念股殺跌,是市場對于監管層痛斥“野蠻收購”的反應。不過,也有市場人士認為,考慮到股價穩定等情況,此類資金后續繼續加碼的可能性不大,同時會在監管層的干預下有序退出。
即使“舉牌潮”的出現自有其內在的邏輯,但在監管政策、輿論環境等持續影響下,險資“舉牌”的行為正在被動、或者主動改變。
從政策層面上講,2016年以來,為規范萬能險業務發展,落實“保險姓保”的政策理念,保監會密集出臺了《關于規范中短存續期人身保險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等多項規定,對萬能險的規模、經營管理等進行了限制和規范。
一位保險資管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財務投資的角度,基于公司的投資決策看好行業、特定公司,為了一個合理的投資邏輯,分析等,舉牌本無可厚非。但一方面加杠桿,且并不是定義為財務投資者,而是以控制股權為目的,舉牌就變質了。”
事實上,多位保險資管界人士都對記者這樣表示:支持保監會限制不理性的投資行為,杜絕行業內惡意收購的現象。但同時,業內人士對于監管趨嚴也表達了擔憂。
“保監會下一步采取什么措施,我們也在觀察。目標是管‘壞孩子’,捎帶著‘好孩子’也不能正常做業務了,這是我最擔心的事情。”上述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在現在整個環境下,險資后續在二級市場肯定會低調一些,不能在這個風口浪尖上繼續發起‘舉牌潮’,可以說險資運用更受限制。”
此前,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接受《人民日報》記者采訪時透露,險資運用將有系列舉措出臺,包括進一步明確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相關標準,強化對萬能險經營的剛性約束,“會對投資領域進行比例控制,必要時降低審批利率上限。”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