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2-07 16:34:00
同時,構成西安文化產業的各大板塊亦定位明確,已形成產業聚集效應。其中,國家級文化新區曲江新區板塊,高新區板塊,臨潼文化旅游區等,所主推的盛唐文化品牌、文化創意產業品牌、生態旅游品牌,為市場所熟知。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畢華章 每經編輯 羅偉
每經記者 畢華章 每經編輯 羅偉
在2020年初步將建成富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這是“中國第三城”西安提出的目標。而其底氣,則來自于西安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蘊,以及頗具規模、發展相對成熟的文化產業。
事實亦是如此。按照西安市社科院的研究數據,西安文化產業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穩步提升,已成為支柱產業。2011年至2015年,其占比分別為6.6%,7.6%,7.7%,7.5%,7.8%。
同時,構成西安文化產業的各大板塊亦定位明確,已形成產業聚集效應。其中,國家級文化新區曲江新區板塊,高新區板塊,臨潼文化旅游區等,所主推的盛唐文化品牌、文化創意產業品牌、生態旅游品牌,為市場所熟知。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西安集國家戰略部署和省市文化優惠政策于一身,由此產生的疊加效應,也激活了西安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在動力。
不僅如此,在足以傲視其他城市的歷史文化優勢背景下,西安正在借助創意創新,將文化、旅游、城市三者合謀,醞釀出一部文化產業大戲。如今,這部大戲儼然開嗓。
增加值占GDP比重已達7.8%
十三朝古都西安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這既給西安留下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也造就西安獨特的歷史文化地位。
“西安境內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14處。其中,國家級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4處,各類博物館、紀念館20余座。古遺址、陵墓4000多處,出土文物12萬件。”西安市社科院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周榮稱。
他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些豐厚燦爛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是西安歷史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基礎。
在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基礎上,西安的文化產業已頗具規模。主要涵蓋影視傳媒,文化旅游,對外文化交流,藝術品,文化娛樂,印刷業,演出,民間藝術以及圖書報刊業等。
陜西省社科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張燕表示,“西安已經初步形成了全面而富有特色的文化市場體系,文化產業業態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她表示,以演藝和影視產品為例,西安推出的《絲路暢想》、《張騫》、《胡騰舞》等大型歌舞劇相繼演出成功。《大明宮》、《貞觀之治》等數十部古長安題材影視作品,也都創下了較高的票房與收視率。
同時,借助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契機,西安制定了詳細的規劃。西安將建成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層面的文化示范區,形成對經濟帶發展的中心輻射和龍頭帶動作用。
此外,西安正著力打造“漢風古韻”絲綢之路歷史文化旅游區,準備打造絲綢之路文化旅游交流合作示范區。“長安號”絲綢之路旅游專列,已成為西安向西開放的重要旅游通道。
作為當地的歷史文化專家,周榮及其團隊也對西安文化產業進行了詳細研究。他們注意到,自2007年以來,西安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以上,文化產業的占比穩步提高。
尤其是2011年至2015年期間,周榮的研究數據顯示,西安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增加值分別達到255億元,335億元,382億元,410億元,453億元。
“文化產業增加值占西安GDP的比重也總體呈現出上升趨勢,2011年至2015年的占比分別為6.6%,7.6%,7.7%,7.5%,7.8%。”周榮稱,文化產業在西安經濟中的支柱地位已得到進一步鞏固。
民營文化企業已占半壁江山
西安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也直觀地體現在文化單位數量的穩步增加方面。
按照西安市社科院的研究數據,2011年至2015年期間,西安文化單位數量和從業人數總體上呈現逐年穩步增加的勢頭。目前,西安擁有各類文化企業6000余家。
若將6000余家文化企業按行業類別劃分,可分為文化制造業、文化批零業、文化服務業。其中,文化服務業的增加值數額最大。
周榮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2014年,西安市文化制造業、文化批零業的增加值分別為66.3億元和101.8億元。文化服務業的增加值則高達241.9億元,文化旅游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而從文化產業具體大類來看,西安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速位列前三的,分別是廣播電視電影服務、工藝美術品生產與新聞出版發行服務。其中,工藝美術品生產的文化產業增加值最高,達到92.96億元。
“經濟新常態階段,經濟增長將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消費驅動。動漫游戲、廣告會展、文化設計等充滿創新思維的領域,以及娛樂消費領域,正是西安文化產業的重點領域。”周榮認為,西安文化產業的各大行業仍然具有較強的發展潛力和空間。
而在西安文化產業中,頗具代表性的企業要屬西安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該集團是西安文化產業中的大型國有龍頭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安的文化產業市場中,民營文化企業迅速發展壯大,已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周榮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西安文化產業增加值中,民營經濟已經占據半壁江山以上。“2014年,規模以上的國營文化企業27家,營業額21.98億元。而私營文化企業達到56家,經營額高達68.33億元。”
張燕亦表示,西安影視文化曾經在20世紀80年代有過輝煌,進入21 世紀后,西安的民營影視企業發展迅速,在數量上位居全國前五強。
“圖書出版方面,陜西至少有5家年產值超2億元的中型民營文化企業。”她稱,西安高新區還有近2000家民營軟件創意企業,它們在數字內容產業上深耕。
文化產業提升城市軟實力
文化是一座城市最好的名片。在西安的文化產業版圖上,目前已形成曲江新區、高新區、經開區、浐灞生態區、臨潼區等板塊,文化產業集群效應逐步顯現。
在張燕看來,西安各開發區文化產業各具特色。她表示,曲江新區已初步形成了以曲江影視為中心的影視產業群。
經開區被授予國家級印包產業基地,推進西安印刷裝潢產業的發展。西安浐灞生態區正以生態文化、創意設計和休閑娛樂為突破口,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目前,高新區形成了唐延路創意產業一條街,重點發展研發設計、數字娛樂、數字傳媒、廣告策劃等重大領域。并且,規劃2000畝土地發展以動漫和數字出版為核心的數字內容產業。
張燕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文化產業投融資方面,已組建陜西省產業投資集團和關天文化旅游基金,與陜西人民出版社、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等文化企業在文化投資方面開展了深度合作。”
如今,在西安市各文化產業板塊正在逐步完善。“各開發區中,高新區、曲江新區和經開區處于第一梯隊。”周榮介紹,以2014年的數據顯示,高新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已達40.33億元,曲江新區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46.04億元。
位于經開區的西安印刷包裝產業基地,已聚集軟件與服務外包企業90余家,完成銷售收入47.5億元,從業人數約5100人。
基于上述蓬勃發展的文化產業,西安的城市軟實力不僅在國內名列前茅,在國際城市排名中,也位居前列。
張燕表示,西安在是中國最具幸福感和最具文化軟實力的城市之一。
在《瞭望東方周刊》與《中國城市發展報告》公布的相關調查結果中,西安與成都、南京、珠海、大連等共10座城市榮獲“2014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2014中國最具文化軟實力城市”稱號。
西安城墻景區、西安印刷包裝產業基地還獲得“2014中國最具文化軟實力品牌”稱號。
此外,西安2014年的文化軟實力綜合排名,在紐約、倫敦、巴黎等全球知名城市中,也較為靠前,排名第7。
“西安需要通過進行資源整合,釋放文化資源的聚合效應。”張燕認為,西安要建立跨地區、跨媒體、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大型文化傳媒集團,快速做強做大,提升西安文化產業競爭力和影響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