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30 21:03:10
11月30日,第十一屆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在北京召開,中國銀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于學軍在演講中表示,截至2016年10月末的最新統計,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總資產約為220萬億元,境內總負債為203萬億元,總負債和總資產雙雙都突破了200萬億元大關。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萬敏
每經記者 萬敏
11月30日,第十一屆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在北京召開,中國銀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于學軍在演講中表示,截至2016年10月末的最新統計,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總資產約為220萬億元,境內總負債為203萬億元,總負債和總資產雙雙都突破了200萬億元大關。
于學軍表示,對比數據之后可以發現,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之后,中國銀行業資產負債表的擴張速度十分驚人。至2016年10月末,銀行業總資產大概是危機前2007年的近4.2倍,總負債近4.1倍,貸款余額近4倍,存款余額近3.5倍。2016年當年的新增資產和新增負債,就可超過2003年的全部總額。而這些總額則是建國以來54年積累和累計的總和。
同時,銀行業的資產負債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于學軍指出,貸款占總資產的比重由2003年的約61.4%,降為現在的49.5%;存款占總負債的比重由2003年的82.7%,降為現在的68.9%。
據于學軍在發言中透露,近幾年銀行業除了貸款增長較快之外,投資類資產的增幅更大。到今年10月末,全國銀行業投資類資產已經達到59.2萬億元,接近60萬億元,比年初增加11.8萬億,增長37.6%。其中分兩個大項,一項是債券投資,是33.6萬億元,同比增長25.3%;另一項是股權及其他投資,是25.4萬億元,同比增長57.7%。顯然,這兩項的平均增速比同期貸款的增速要快得多。貸款到10月末增加10.7萬億,同比增長12.9%;而投資類項目增加11.8萬億,比各類貸款多增1萬多億元。
于學軍分析了近兩年銀行業的投資類項目巨額增加、增長的速度如此之快的原因,主要是三大項:一是債務置換;二是重點建設基金;還有就是去年6月份發生的股市波動,銀行進行了救助。
“債務置換之后,各級政府從銀行的借貸本應相應減少,而實際上卻并非如此,不少地區甚至繼續大規模增貸。這就使政府的負債規模、還本付息的壓力持續加大。”于學軍指出。
由于對中國經濟下行風險的擔憂和政府負債比例過高,今年3月,國際評級機構穆迪與標普相繼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由“穩定”下調至“負面”。
此外,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中誠信董事長毛振華在同一場合的發言中也指出,今年下半年以來,我國新增貸款中居民貸款的增長比例一直在50%以上,7月份達到了98%。幾乎新增貸款都貸給個人了,“其實個人債務也要高度的關注風險,因為個人債務直接推高和個人債務相關的資產價格,這個泡沫也是會有很大的影響。”
毛振華認為,當前需要認識到防風險的作用,并且建立一個長效機制,建立投資的約束機制:債務的約束機制和預算的約束機制。
今年7月和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議兩次提及了“抑制資產泡沫”。在10月28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有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保證財政合理支出。要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在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同時,注重抑制資產泡沫和防范經濟金融風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