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27 11:44:31
近日,著名經濟學家、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表示:總的判斷,當前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雙重挑戰下,需要各國采取共同行動,協力推進經濟轉型與結構性改革進程。
每經編輯 施娜
每經記者 施娜
“改革開放38年來,工業領域的市場開放極大地激發了市場活力,在推動我國快速工業化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未來幾年,加快推進服務業市場開放進程,將為我國服務業發展帶來強勁動力,并由此釋放出新一輪市場化改革的巨大紅利。”近日,著名經濟學家、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智匯浙商,資本力量——后G20時代浙商全球并購發展論壇”上表示。
無論是英國的脫歐,還是特朗普的當選,都使經濟全球化面臨嚴峻挑戰。我們是繼續堅持投資貿易自由化的方向,還是搞貿易保護主義?我們是搞少數國家的自貿區的小圈子,還是堅持全球性、區域性的經濟一體化?我們是繼續維持傳統的全球治理結構,還是適應新的形勢變化變革全球治理結構?今天,經濟全球化正處在一個新的十字路口,這個時候我們如何選擇?
遲福林表示,總的判斷,當前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雙重挑戰下,需要各國采取共同行動,協力推進經濟轉型與結構性改革進程。一方面,經濟轉型面臨著諸多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與問題;另一方面,經濟轉型升級蘊藏著巨大的市場空間和增長潛力。在G20峰會就結構性改革達成基本共識后,聚焦經濟轉型,以經濟轉型為目標推進結構性改革已經成為全球重大課題。
當前,經濟轉型的新趨勢是產業結構正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型,消費結構正由物質型消費為主向服務型消費為主轉型,城鎮化結構正由規模城鎮化向人口城鎮化轉型,開放結構正由貨物貿易為主向服務貿易為重點轉型。
“經濟轉型決定增長前景,也蘊藏著巨大的增長潛力。”遲福林稱,從這些趨勢看,服務業市場開放將越來越成為適應世界經濟趨勢和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的重點,也必然成為中國結構性改革的重點。
但目前服務業市場存在的市場化程度低、對外開放程度低、服務水平低、服務價格高等開放滯后的情況已經成為市場開放突出的短板,也與經濟轉型的趨勢嚴重不相適應。
對此,遲福林表示,服務業市場開放重在破除行政壟斷和市場壟斷。在我國經濟轉型升級與新一輪全球化形成歷史交匯的大背景下,推進以貨物貿易為主的“一次開放”轉向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二次開放”,是我國經濟轉型與結構性改革的重大任務。
同時,遲福林指出,國內服務業市場開放與服務貿易開放融合是一個大趨勢。在實施“一帶一路”中加快構建自貿區網絡,推進以多邊雙邊自貿區建設,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國內自貿區轉型及區域開放等都是二次開放的重大任務。
“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不是再多增加幾個自貿區,而是適應不同區域采取某些產業項下的自由貿易政策。現在,國內自貿區正處在十分‘尷尬’的境地,在服務業市場開放和服務業貿易向融合的情況下賦予自貿區更多更大的權限,這個需要做出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否則的話,現在的自貿區就很難。”遲福林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