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22 22:55:20
作為第二站,我們在人才引進的導向性方面做了更精細的定位,更切合上海產業經濟的特質,偏向金融行業、文化創意產業、電子信息以及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人才招攬
每經編輯 沈溦 余蕊均
每經記者 沈溦 余蕊均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正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成都加快了廣納英才的步伐。
11月22日,成都“創業天府行動計劃——城市行”活動第二站在上海啟動。這是繼今年5月在深圳舉辦首場活動后,成都再度發出“人才西南飛”的邀請。
“作為第二站,我們在人才引進的導向性方面做了更精細的定位,更切合上海產業經濟的特質,偏向金融行業、文化創意產業、電子信息以及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人才招攬。”活動現場,成都市人才發展中心主任黃慶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是說。
事實上,從今年開始,成都已陸續開展多場“創業天府行動計劃——城市行、高校行、海外行”系列活動,組團出門招攬人才。成都正在用制度化、常態化的做法,打響“創業之城、圓夢之都”、“創新創業、成都都成”的城市名片。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通過不斷的“引才”、“攬才”和“聚才”,將人才優勢最大化,無疑將助推成都更快、更穩地登上“國家城鎮體系的最高層級”。
從“滬漂”變“蓉漂”
“成都是一座宜業宜居的城市,同時近年來成都城市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有目共睹。”11月22日下午,在本次活動招聘會現場,應聘者陸先生向記者分享了他選擇成都的理由。
陸先生說:“上海是中國人才、資金最集中的地方,但所帶來的競爭同樣激烈,一些行業近年也遇到瓶頸。而成都,作為大西南的中心,隨著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啟動,未來發展的想象空間很大?,F在的成都很像以前的上海,正處于騰飛階段。”
和陸先生一樣,在招聘會現場,許多“滬漂”希望能夠抓住成都拋來的橄欖枝。值得一提的是,“蓉漂”——這一去年2月才誕生的詞,更成為了現場的熱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這次活動的主題是“創享天府 智匯成都”——“創享”諧音“創想”,表達成都與創新創業人才共謀發展的愿望;“智匯”通“智慧”,意欲展現成都為廣大高素質人才提供和諧包容的創業環境。
“我很驚訝!”面對招聘展位前總是滿座的情況,王先生告訴記者,他的企業這次帶來的職位需求包括金融領域和企業管理領域兩個高管職位,但應聘的人才始終坐滿招聘展位前僅有的三個座位。同時,外地人才對成都表現出的熱情也讓王先生大為吃驚,“這次應聘者的人數和質量相當可觀,短短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收到了十幾份求職簡歷”。
王先生告訴記者,本次收到的職位簡歷中,僅有三分之一應聘者是川籍。“從談話中也可以了解到,這些應聘者工作時間閱歷都比較豐富,而希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是他們想去成都的重要原因。畢竟近年來成都發展很快,機遇也比較多,相對而言,在上海得到的機會就會少一些”。
王先生表示,雖然公司的薪酬待遇可能無法與上海本地企業、跨國公司相比,“但我們能夠提供更多的機會,給他們展現能力的空間和舞臺。畢竟成都相對欠缺這樣的人才,他們的到來能夠切實地接手更多的項目”。
組團“走出去”精準攬才
從深圳到上海,從美國硅谷到以色列特拉維夫,成都正通過“海外行、城市行、高校行”等系列活動,通過“政府+社會組織+中介機構”的新型招才引智活動,組團赴國內一線城市、著名高?;蚝M馊瞬啪奂卣袛埲瞬拧?/p>
所謂不唯地域引進人才。當前的成都,正在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對高端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不過,雖然拋出了橄欖枝,但人才落戶成都能否實現自身價值,成都引進人才又是否能助其一臂之力?人才的選擇絕非易事。
駿馬能歷險,力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選擇最合適的人才,成為擺在成都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深圳行的經驗之上,成都做好了“精準之上更準確”的準備。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黃慶表示,深圳行打響第一炮之后,上海行活動對內容進行了進一步拓展和延伸,“在引進人才方面,覆蓋成都重點發展領域,深層次人才需求補充,以及未來發展的重點產業短板彌補”。
黃慶透露,在完成兩次完整的系列活動后,成都在精準招聘上做了更準確的布置,“上海行不是深圳行的深度復制,這次我們帶來48家企業,200余個職位,主要集中于中高端層面的人才招聘,結合上海自身的人才體系特色,我們更精確的定位在金融、電子信息、文化創意、先進制造以及新能源新材料人才引進”。
同時,黃慶還指出:“人才的短缺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從現在成都的人才引進程度看,高端人才聚集態勢比較樂觀,一是承接一線人才外溢;另一方面通過舉辦系列引才活動,成都人才引進的量更大、質更高,精準性、實效性方面更加突出。”
據了解,本次招聘會上,成都天府新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成都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和四川帝王潔具有限公司等成都47家知名企業提供了300余個年薪高達30萬元至100萬元的中、高端就業崗位。
正如黃慶所言,本次活動采取定向邀約、精準匹配的引才方式,邀請上海各界中高端求職者到現場與企業面對面洽談。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記者發稿時,上海行活動共吸引了上海各界中高端人才近400余人參加,現場簽約高端人才近100位、創業項目11個,還有20多個人才和項目有來成都發展的強烈愿望,正在進一步對接洽中。
人才投入“倍增” 已匯聚人才38萬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成都人才總量達到389萬。其中“兩院”院士34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169人,省“千人計劃”專家503人,均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中高端人才正加速“西南飛”。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青睞成都?無疑,成都的實力和潛力,轉化成了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創新創業已經成為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而推進自主創新,人才是關鍵。沒有強大的人才隊伍作后盾,自主創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成都深諳這一道理。
“雙創的核心是人才。”黃慶向記者表示,“人才帶來的核心競爭力、核心技術、知識產權,要能夠落地、項目化、產業化。”
記者注意到,成都正大力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人才投入“倍增”。今年2月14日,被認為含金量最高的“成都人才新政十條”正式發布,不僅大幅提高各類資助力度,還從金融扶持、新產品推廣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扶持人才創新創業的鼓勵措施。
同時,近日,為進一步增強成都引才政策的吸引力和“含金量”,成都正在擬定一份新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辦法,通過大幅提升人才發展專項資金規模、資助標準等多項舉措,使成都成為高層次人才聚集高地。據悉,新辦法將在鼓勵高層次人才在產業發展一線創新創業、突出分類分層資助、加大扶持力度、創新引才方式等四大方面做出進一步的突破。
應該看到,隨著“雙創人才”支撐體系的不斷完善,成都創新創業蔚然成風。
數據顯示,去年一年,成都新增市場主體24.8萬戶,同比增加33.8%,位居全國副省級城市前列。今年前三季度,成都繼續保持強勁增長,新增市場主體23.8萬戶,同比增加31%。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