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P2P平臺年度財報“羞于啟齒” 2154家平臺盈利不足1%

證券日報 2016-11-19 10:26:30

薛洪言則估計,目前具有可持續盈利能力的平臺不足1%。據網貸之家10月份月報顯示,目前行業中正常運用的平臺數量為2154家,因此按1%這一比例估算,盈利平臺僅為21家左右。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在經歷了11年的長跑后,全球首家P2P平臺Zopa的首席執行官于近日宣布,公司在今年9月份已經開始盈利。據了解,從2005年創立至今,Zopa發放貸款量超過17.5億英鎊,但多年來的合并利潤卻不足6萬英鎊,此前的虧損額亦曾年年攀升。

縱觀近年來P2P網貸行業的發展,雖然市場規模在不斷增長,但盈利情況卻并不理想,頗有一些“叫好不叫座”的意味,Zopa就是目前網貸平臺普遍生存現狀的縮影。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P2P市場,盈利難的問題也橫亙在國內網貸行業的發展之路上。“P2P平臺普遍對盈利狀況諱莫如深。根據各種公開信息估算,具有可持續盈利能力的平臺不足1%。”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薛洪言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說道。

至于盈利難的原因,盈燦咨詢高級研究員張葉霞分析認為,“發展中成本投入高而收入有限造成平臺盈利困難”。由于網貸平臺前期流量開發非常重要,因此在早期運營推廣投入巨大,多數平臺仍處于燒錢階段。并且為了爭取投資端的客戶資源,很多平臺都消減或免收利息、管理費等,對營收造成一定影響。

不過業內人士對于網貸行業未來盈利能力持樂觀態度。“任何商業模式最終都是要實現盈利的,網貸行業也是如此”,已實現盈利的有利網CEO吳逸然對本報記者表示,“一方面,深耕網貸行業的平臺逐漸都建立了自己優勢的商業模式,風險控制也在不斷改善;另一方面,未來隨著行業規模進一步完善,規范、領先的公司核心競爭力顯現,相對成本降低,盈利也是大勢所趨。”

多數平臺未披露財務數據

事實上,想要了解網貸平臺的財務狀況并不容易,由于網貸信披制度并不健全,除了少數主動公布年報數據的平臺,以及需要在上市公司年報中進行披露的部分上市系P2P平臺外,絕大多數網貸平臺盈虧狀況難以被窺探。

“大部分網貸平臺未披露自身的財務數據,從公開可獲得數據的25家網貸平臺來看,盈利比例為64%,但由于上市公司及新三板掛牌公司下的平臺運營相對規范,所以這一比例高于行業平均情況”,張葉霞對《證券日報》記者指出。

薛洪言則估計,目前具有可持續盈利能力的平臺不足1%。據網貸之家10月份月報顯示,目前行業中正常運用的平臺數量為2154家,因此按1%這一比例估算,盈利平臺僅為21家左右。平臺對盈利狀況的三緘其口也是數據的不確定性原因之一,“P2P平臺普遍對盈利狀況諱莫如深,其中宜人貸、溫商貸等平臺均在年報或母公司年報中披露了盈利狀況,除宜人貸外,年度盈利金額均在1億元以下。拍拍貸、紅嶺創投、微貸網、投哪網、團貸網、有利網等平臺也在媒體采訪中透露已經實現盈利,不過具體數據未知。”

對于這些盈利平臺的共性,張葉霞稱,根據統計樣本分析得到,平臺上線時間與平臺的盈利能力成正相關關系,隨著平臺運營時間的推進,許多平臺逐漸扭虧為盈。主營業務為個人信用貸款類的平臺盈利相對較好。

另有業內人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總結,從可查已盈利平臺來看,普遍存在以下特征:一是交易量在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交易規模超過盈虧平衡點。P2P平臺的正常運營涉及到人員、系統、風控模型、運營等基本的成本支出,只有交易量達到一定規模才能覆蓋這些固定成本支出,達到盈虧平衡點。二是借款標的多來自于線下第三方(或關聯方),平臺專注理財端運營,也能有效隔離資產端獲取的高成本對平臺盈利能力的影響。三是盈利金額較小且實現盈利時間較短,考慮到信貸行業不良資產暴露的滯后性,盈利能力的可持續性存疑。

正如前述兩位業內人所言,在行業普遍虧損的大環境下,能夠實現盈利的網貸平臺必定具有其特殊的優勢。對于成立滿3年即實現盈利的原因,開鑫金服總經理周治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談道,平臺能夠盈利的核心在于:第一,堅持互聯化,提高金融服務效率;第二,堅持強強聯合,開放不能只放在嘴上;第三,繼承了國開行批發性經營理念,降低風險;第四,勇于創新,而不是效仿別人;第五,今年以來全面推行精細化管理,發力移動金融。

吳逸然也對本報記者坦言,有利網能實現盈利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技術優勢,能更好地降低壞賬風險,節約催收成本,進而實現盈利;二是平臺長期以來在資產端布局效果顯著,使得平臺在行業普遍存在“資產荒”時成交額、盈利都能實現逆勢增長;三是品牌效應和口碑效應,平臺在理財端獲取用戶和資金的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成本高企導致網貸平臺盈利難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盈利的平臺自有其獨特之處,然而業內的現狀卻是網貸平臺普遍盈利難。“導致網貸平臺盈利難的原因至少包括三方面,”薛洪言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了原因。

一是資產獲取成本高企。P2P平臺的資產獲取一般包括自營資產和第三方資產兩個渠道,為了確保資產規模的穩定性,大平臺傾向于自己找資產,在整體資產荒的背景下,優質的高息資產不多,平臺多通過線下渠道人工找資產,致使運營成本高企。二是獲客成本高企。目前行業內有2000多家平臺,隨著互聯網用戶轉化紅利期的結束,有效獲客成本越來越高,很多平臺已經達到千元以上,成為運營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三是風險撥備成本高企。當前P2P平臺普遍仍承擔隱性的“本息保障”責任,不良資產需由平臺自行消化,目前行業平均不良率水平在8%以上,導致平臺資產減值損失居高不下。

因此,在當前監管政策、網貸環境下,平臺若想實現盈利還需要從多方面進行“修煉”。“P2P網貸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借款管理費與利息管理費”,張葉霞認為,目前仍有很多網貸平臺對于投資端實行免利息管理費,利潤主要來自于資產端的借款管理費。所以平臺需要提升資產端的獲利能力而顯著提高盈利能力。一方面,注重資產端的開發,獲取符合監管需求的小額資產渠道,形成資產端的核心競爭優勢;另一方面控制成本,重視業務的合規調整。

而在前述業內人士看來,網貸平臺要實現盈利,首先要過規模關、風控關和獲客關等三大關口,即交易規模要足夠大,超過行業盈虧平衡點;風控模型要足夠有效,壞賬率水平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客戶基礎足夠豐富,依靠存量客戶即可維持正常運轉。在此基礎之上,需要著力在資產端獲取上削減成本,綜合利用資產轉型、渠道轉型等手段,降低資產獲取過程中的渠道成本和人力成本。“當然,在市場競爭允許的情況下,適當下調理財端收益率水平對于實現盈利也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對于網貸平臺未來是否能普遍搭上通往盈利的“客車”,業內多持樂觀態度。張葉霞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雖然在監管趨嚴下的P2P網貸行業進入洗牌期,許多中小平臺會被淘汰,但另一方面,預計未來盈利的平臺數量也將會更多,呈現兩極化發展。P2P網貸市場經過9年的發展歷程,投資人教育初見成效,平臺逐漸摸索到合適自身的發展模式,提高了投資群體的客戶黏性;加之,P2P網貸外圍服務如征信系統正在逐步完善,審貸的成本也會逐漸下降。在未來的發展中,很多平臺有望扭虧為盈。

薛洪言認為,隨著各項監管政策的逐步落地,行業空間大幅壓縮,準入門檻也大幅提升,屆時,眾多小平臺將因合規因素選擇退出,一些平臺也會因市場空間的壓縮而退出,剩下的平臺以行業巨頭為主,市場競爭將更趨理性化,“本息保障”的隱性規則也有望打破,屆時存活下來的平臺反而更加容易實現盈利。

責編 姚祥云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2154家平臺盈利不足1%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亚洲欧美va在线播放 |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自拍 | 亚洲综合另类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久久精品一区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网 | 五月婷婷综合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