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02 01:10:37
通過參與雙11深挖消費者需求,改革自己,適應市場,傳統制造企業和零售企業有望在“去產能、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的結構性改革中搶占先機,為經濟增長集聚更多新動能。對于制造業和零售業來說,一年一度的雙11,已成為發力供給側改革創新的契機。
新制造:B2C向C2B轉變,供應鏈邁向智慧化
距離全球最大的購物狂歡節天貓雙11還有不到兩周的時間,無論在各大城市的寫字樓,還是淘寶村的街頭巷尾,都已經洋溢著節日的氣息。
如果說,前幾年消費者參與雙11主要是為圖新鮮、湊熱鬧、貪便宜,那么來到雙11舉辦的第八個年頭,他們的需求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價格不再是最重要的因素,商品能否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才是關鍵。消費者需求的不斷升級,也推動了制造業這幾年來的迅速蛻變,從追求賣掉庫存,向柔性化個性生產保證低庫存甚至是零庫存轉變,從B2C的大規模制造模式走向C2B的智慧化自我改造。正如馬云所說,“過去二三十年,制造講究規模化、標準化,未來的制造必須邁向智慧化、個性化、定制化。”
今年雙11,美的、九陽等傳統制造企業都加入了天貓定制,推出智能新品。美的“OS集智”智能冰箱,搭載YunOS操作系統,讓冰箱不再是“傻大粗”。不僅可以遠程調節冰箱溫度、實時監控食材保鮮程度,冰箱內置攝像頭還可識別存放的食材種類,像巧主婦一樣幫你設計菜單。甚至支持一鍵購物,用戶可直接在冰箱上進入天貓超市補充食材。科沃斯針對天貓粉絲需求,在去年的掃拖一體機器人基礎上,推出更聰明的新品,能夠做到掃地拖地“不走回頭路”。
早在三年前,天貓就已開始探索“規模化定制”的模式,基于阿里巴巴海量數據挖掘消費者的痛點和需求,讓企業研發主動向用戶靠攏,避免“閉門造車”,同時采用“包銷定制”的商業模式降低成本、減少庫存,加速產品上市,讓消費者得以享受更具性價比的品質好貨。
而消費者對定制商品的歡迎也給品牌企業帶來極大的鼓勵。比如,把榨汁機做到極致的惠人原汁機在去年雙11推出了天貓定制款,單日的銷售額突破億元大關,在韓國品牌中排名第一;國產品牌榮泰定制的太空艙全自動按摩椅,售價高達9999元,依然受到消費者的熱烈追捧,一天之內就賣出了236臺。
在阿里巴巴首席戰略官曾鳴看來,C2B就是通過用戶的需求,來調度整個供應鏈各個環節進行快速應對。未來柔性生產將會把越來越多的供應鏈合作伙伴拉進來,C2B的能量會逐步往上游傳遞,以服裝為例,最終甚至會上升到棉花種植。
10月23號登陸上海的天貓潮流盛典正是C2B的最佳實踐,用長達8小時驚艷的“即秀即買”,幫品牌提前3周摸清消費者的喜好,快速驅動供應鏈為雙11精準備貨。
以Zara、H&M等為代表的快時尚巨頭,旗下設計師全球搜尋時尚資訊、調度成熟工廠產能,將快速補貨做到極致。從設計到上架,一般品牌需要半年的周期,快時尚巨頭7天就能做到。茵曼、裂帛等淘品牌借助平臺力量,帶動上游工廠,也探索出了一套獨具特色的柔性供應鏈,得以在雙11的舞臺上與全球巨頭一較高下。
當一批傳統工廠還在為產能過剩、利潤下降、庫存積壓而困擾時,互聯網通過整合平臺優勢和數據能力,幫助一些傳統企業實現供給側的改革,加速“新制造”的轉型。而每年的雙11都是這些企業進行轉型演習的加速器。經過7年雙11的演練,大數據所驅動的產消互動效率持續提高,精準生產和“低庫存經濟”已經成為現實,為推動制造業結構改革提供了最佳切入點。
新零售:線上線下全面融合,創造全新消費體驗
供給側的改革,就是改革自己,適應市場,適應消費者。雙11不僅倒逼制造業轉型升級,豐富產品供給,也在推動零售業提質增效,優化服務供給。
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在2016天貓雙11的啟動儀式上表示,整個消費品零售行業正在經歷全面的商業互聯網化變革,線上線下的全面融合是大勢所趨。今年雙11,阿里全渠道戰略進一步提升,線上線上打通的店鋪超過100萬家,涉及蘇寧、銀泰、TCL、優衣庫、索非亞、GAP、Bestseller、B&Q等國內外數千商家,近10萬家門店將全面實現電子化。消費者無論是在網上、大街上,還是在購物中心里,都能夠感受到一個立體化的雙11,以及線上線下無界限、一體化的體驗。
面對雙11背后顯現的消費需求升級,尋求變革的傳統零售企業順勢而為。蘇寧、銀泰等線下商業巨頭繼續參與雙11狂歡。蘇寧所有門店將打通與雙11的售后服務,提供以舊換新等服務;銀泰將承接網上訂單,提供店內取貨,并開設“淘品牌”專柜,為消費者創造觸摸和嘗試線上品牌的機會。擁有1800多家實體銷售門店的百年老字號同仁堂也開始借助阿里健康所提供的強大線上營銷和服務平臺,走向新零售的轉型之路,拓展全渠道健康服務。
傳統零售業走到線上的同時,一些純電商品牌,例如服裝的茵曼、化妝品的膜法世家、家居產品的百武西等也在嘗試開辟線下渠道。互聯網生活家居品牌百武西2009年開始在淘寶運營,2010年第一家實體門店在合肥落地,迄今已在全國開設100多家實體門店。
八年雙11,見證了傳統零售業和電商從割裂到融合,再到共贏的“新常態”。正如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所說,今天雙11的巨大機會,不是在于如何把網上銷售從現在的3萬億快速提升,而是利用互聯網的思想和技術去全面改革和升級現有的約30萬億的社會零售商品總量,使得消費者日益升級的消費需求可以得到有效的滿足,使得整個商品生產、流通、服務的過程更加高效。這恰恰契合了經濟新常態下,中央提出的“繼續堅持適度擴大總需求,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推進”的核心基調。
文/江南子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