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理財

每經網首頁 > 理財 > 正文

公募規模再創紀錄 有牌券商為何還在吃瓜?

理財不二牛 2016-10-26 21:56:28

每經編輯 牛妹    

三季度,A股的震蕩不前未能阻擋公募基金的規模擴張。前不久,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公布,截至9月末的公募資產規模已經突破8.83萬億元。管理規模連續突破,各家公募功不可沒,但牛妹(微信號:buerniu5188)注意到,作為其中一份子的12家有公募牌照的券商或券商資管卻并未跟上這一火箭速度。

彼時,拿到公募牌照的券商躊躇滿志,準備大干一場,市場也認為券商進軍公募能帶來"鯰魚效應",對公募行業形成沖擊。如今,多家券商系公募的公募規模還處在"百億溫飽線"下,產品數量徘徊在個位,到底是什么限制了其發展?

券商系公募缺席發行盛宴

金融混業、群雄逐鹿,自公募基金管理資格放寬后,其他資管機構就聞風而動,目前已有券商、保險、地產、期貨等各類別機構拿到公募牌照。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券商系,因在資產管理領域有多年投研和實戰經驗,一直被市場看好。早在2013年8月,東證資管就率先獲批開展公募基金管理業務,如今3年已過,已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券商或券商資管子公司達到了12家,分別為東證資管、華融證券、山西證券、國都證券、浙江浙商證券資管、渤海匯金、東興證券、高華證券、中銀國際證券、財通證券資管、長江證券資管和華泰證券資管。

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25日,共有9家券商或券商資管發行了公募基金44只(各份額合并計算),合計規模超過700億元;今年以來,共發行19只(各份額合并計算),合計規模約為400億元。目前還有已發行結束或正在發行的4只基金尚未成立,分別來自東證資管和東興證券各1只混合基金、長江證券資管1只貨幣基金、浙商證券資管1只定增基金,10只基金正在排隊申請等待證監會核準。

單就這些數據來看,今年券商系公募的基金發行是有所提速的,但對比公募基金的整體情況,就有些不好看了。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25日,今年來新成立基金總數為735只,合計規模超過7000億份,前9個月平均每月發行量約為77只。而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幾天前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公募資產規模已經突破8.83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環比增幅達到3.59%。這一規模由107家基金公司和有公募牌照的12家券商或券商資管、1家保險資管共同管理。

有了數據的對比,不難看出券商系公募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尤其是目前還有3家券商系公募未有一只產品問世--除今年8月才拿到資格的華泰證券資管,2014年11月和2015年8月就獲批的渤海證券及高華證券尚未發行公募基金。

牛妹注意到,渤海匯金資管剛于8月中旬成立,其由渤海證券資產管理總部和基金管理總部合并而成。渤海匯金相關負責人士也表示,在和母公司交接過程中,將會對現有業務及存續產品實行整體平移。渤海證券獲得的公募基金管理資格也已由渤海匯金承繼,待新公司理順之后,公募產品理應提上日程。然而,高華證券目前還未設立專門的公募資產管理部門。

規模多在"溫飽線"下

牛妹發現,12家券商中,在公募資產管理規模和產品數量上,東證資管可謂一家獨大,目前有24只基金,合計規模約為384億元。此外總規模超過100億元的還有財通資管,剩余幾家均在百億以下,最低的國都證券,其規模甚至僅有1.64億元。按照公募基金一直流行的"百億規模為溫飽線"的觀點,目前的券商系公募幾乎是步履維艱。

產品數量方面,除東證資管外,其他券商系公募都在個位數。細化到這些已發產品的類型,混合型基金占據半壁江山有28只,固定收益類產品16只(含貨幣基金4只、債券基金10只和保本基金2只),但沒有一只股票型基金。并且,加上混合基金中的偏債和平衡型產品,中低風險的類固收產品已占比近半。

12家有牌照券商或券商資管發行產品情況詳見下表:↓↓↓

規模多在"溫飽線"下,產品類型單一,這樣的成績單似乎有些不盡如人意。券商進軍公募曾一度被認為是水到渠成、優勢明顯,曾被寄予為公募界的"鯰魚"且將沖擊行業格局。但是,從近三年的發展來看,代表主動管理能力的權益類基金,前述券商系公募僅有一半發行了混合基金,其他6家多通過貨幣基金或債券基金來試水公募市場,并未展現出應有的投研實力。

對此,一位券商的基金分析師對牛妹表示,由于大小集合的資金門檻限制(小集合5或10萬元、大集合100萬元),券商過去通過這類產品積累的客戶更多來自機構和高凈值人群,這類資金強調絕對收益。相比傳統公募,券商整體的固定收益投資能力較強,這樣的產品設置也符合券商資管一貫的定位。

數據也進一步佐證了該分析師的觀點。Wind數據顯示,目前在存續期的券商集合理財計劃中,混合型產品數量占比46%,債券型占比35.58%,貨幣市場型6.14%,股票型僅占10%;從資產規模來看,債券型和貨幣市場型的合計占比超過80%,股票型僅占2.67%。

另一位分析師則進一步表示:

取消大集合后,券商紛紛爭取公募基金牌照也只是奔著這塊"牌照",至于如何發展公募業務,大多沒有具體籌劃。目前發行的一些公募產品,也是換湯不換藥的大集合的變種,產品審批嚴一些,規模大一些,申購起點低些,僅此而已。更何況,公募早已不是藍海之地。公募基金公司尚且為突圍而將業務主攻方向轉向非公募業務,券商系公募能在其中分得多少羹,目前來看似乎有限。

投資人才不足阻礙發展

除了自身動力不足外,"人"的因素或更為現實。

牛妹通過對這幾家券商系公募的數據梳理發現,目前共有30位基金經理任職,其中具有公募基金背景的有7位,來自保險的有3位,余下20位均來自券商內部,占近七成。據Wind數據顯示,基金經理平均年限在5年以上的,僅有山西證券一家;中銀國際證券和東證資管排在其后,分別為3.19和2.83年,剩下幾家均在2年以下。另外,基金經理年限最小的僅為0.02年。

另據證券業協會數據,目前全部116家券商的投資主辦(角色類似基金經理)人數為1425人,和現有公募基金經理人數相當。但券商自身的資管計劃需要運作,如果再從中抽取人員來單獨管理公募資產,可想而知,投資人才會十分緊缺,這將嚴重阻礙券商系公募發展公募產品。

同時,《基金法》第十九條規定,公開募集基金的基金管理人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和其他從業人員,不得擔任基金托管人或其他基金管理人的任何職務。這意味著,券商母公司高管不能在資管子公司擔任高管,其在高管人才的儲備上或也不足。

前述分析師評價道,券商獲批開展公募業務的象征意義更大,間接證明了公司的資管能力,有助于提升公司品牌。

但對從業者來說,沒什么好高興的,公募產品要比原來的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更難做,后者從設立到成立大多不過1個月左右的時間,公募產品審批較為嚴格,審批時間更長;

從公司方面而言,為符合開展公募業務的要求,公司需要進行一系列調整,比如增加新的產品研發、市場、風控、合規、清算等部門,無疑會耗費額外不少人力、財力和物力。此外,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可享受到類似私募的業績激勵機制,信息披露制度也比較完善且并不缺乏發行渠道。

本文為〡理財不二牛 buerniu5188原創精品

歡迎轉發、分享、點贊支持

或加入QQ群(群號:536986437)交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如需授權轉載請移步后臺留言申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券商系公募缺席發行盛宴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最新 |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一二区精品自拍 | 亚洲午夜高清国产自 | 日本免费三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