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0-17 01:09:52
10月10日,溫氏股份發布今年前三季度業績預告,預計業績同比上升,凈利潤或將達到103.86億~113.19億元,這一數據,比上年同期增長115.57%~134.93%。數據顯示,上年同期,溫氏股份實現盈利48.18億元,而僅僅是今年上半年,溫氏股份的凈利潤就已達到72.26億元。
伴隨高業績而來的是高分紅,早在今年8月,溫氏股份宣布,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股利5元人民幣(含稅),共計派發現金股利超過21億元(含稅)。
據了解,溫氏股份經歷了33年的發展,以高效產業化模式成就了行業中的領頭羊地位,目前已不僅是全國知名的肉豬、肉雞養殖企業,她還擁有現代農牧裝備、動物保健品生產、食品加工、金融投資等作為主業的配套業務,打造出一條清晰完整的全產業鏈,堪稱中國農業版圖中的“航空母艦”。
包括中泰證券、興業證券、海通證券等在內的多家機構分析認為,溫氏股份擁有巨大潛力和長期成長性,加上一貫以來的高分紅機制,作為農業大藍籌,適合價值投資者長期持有,維持“買入”評級。
“溫氏模式”不僅養豬產業鏈占據上中下游
養殖,一般被認為是默默無聞的行業,而總部位于廣東新興的溫氏股份,依靠養殖起家,目前已經成長為創業板“巨無霸”級別企業。
2015年底,溫氏股份通過換股吸并其旗下單獨上市的動保部門大華農事業部股份,正式登陸資本市場。事實上,據興業證券分析師指出,溫氏股份大部分部門甚至具有獨立上市能力,比如其動保部門大華農事業部,具有獨立上市能力和資格,在2011年時被單獨拆分上市,2015年換股吸并后退市。
據了解,溫氏股份大部分業務或部門,都與大華農事業部相類似,假設單獨拆分,具備上市的規模和能力,如規模全國領先的養豬事業部、養禽事業部。
公司在上市前,已經是非上市公眾公司,公司的股東超過6000人。股東大多是創業員工和中層以上管理人員,高度認同公司價值,將公司視為個人事業發展的優質平臺,將持有溫氏股份作為自己安全可靠的投資方式。
為何長期持有,答案顯而易見——長期持有溫氏股份能獲得良好的投資回報。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豬肉生產和消費國,年出欄生豬超過7億頭,但中國的生豬飼養由傳統喂養方式發展而來,行業整體規模化程度較低,即使是作為我國領先的養豬企業溫氏股份,其2015年出欄數達到1535萬頭,也僅占全國市場的2.16%。而在國外,美國年出欄生豬約1億頭,最大的龍頭企業出欄約2000萬頭,市場占有率達20%。
因此,業內人士指出,產業化、規模化是目前國內生豬養豬的大趨勢,溫氏模式得以向全國復制,仍有相當大的市場空間。
“僅僅是養豬業務方面,都足夠支撐溫氏股份成倍增長。再加上我們的全產業布局、投資,這都能讓公司業績持續保持良好態勢。”溫氏股份董事會秘書梅錦方分析。
實際上,溫氏股份早已跳出了單一農業企業的范疇,主營業務拓展至肉豬養殖、肉鴨養殖、獸藥生產、乳制品生產、農牧設備制造、海洋養殖等多個業務板塊,以養殖業務為核心打造了完整的產業鏈,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高效銜接并互相促進。
以溫氏股份旗下的廣東南牧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主要經營畜牧設備,集研發、設計、生產、安裝和服務為一體,根據客戶差異化要求量身定做,各環節協同合作可以將綜合成本降低。
在生鮮連鎖探索當中,溫氏股份同樣借鑒“公司+農戶”這一法寶,目前已有40余家生鮮門店。據介紹,生鮮店開店節奏或將逐步加快。
高成長性、高分紅多家機構給予“買入”評級
“公司+農戶”這一溫氏股份獨創的產業模式,之所以一再被業界提及稱道,不僅在于模式的超強復制性,還有其對資本市場的示范意義。
養殖產業鏈中,育肥環節需要的資本最多、時間最長、占用人工最多。可以說,如果解決了這個問題,在養殖市場上就占得先發優勢。育肥環節留給農戶,輕資產的環節如育種、飼料、疫苗、養殖技術等由公司來做,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相當于農民給公司提供融資,以“杠桿”的手段進行養豬。
對比行業公司可以發現,溫氏股份將成本控制在行業更低水平。以生豬業務為例,溫氏股份動保成本僅67.3元/頭,而行業平均水平是100元左右,成本偏低且基本穩定,成本控制的優勢,給溫氏股份產品在市場上帶來極高的競爭力。
中泰證券在其研究報告中指出,溫氏模式的成功,起碼具有五大方面的顯著優勢:擁有三層研發體系,產學研一體保持技術領先地位;技術研究全面覆蓋,育種水平全國一流;信息化管理不斷升級,高效支撐業務擴張;環保治理走前列;機械化設備業內一流,業務增長快速。
溫氏股份與其他養豬、養雞企業的不同之處在于,公司受周期波動影響相對弱化,加上一貫的高分紅機制,適合價值投資者長期持有。公司的行業龍頭地位和競爭優勢顯著,個別業務板塊如環保、機械等有望在行業變革中爆發式增長,貢獻超額收益,“我們繼續看好公司的持續擴張能力和精細管理水平帶來的成本優勢,公司卓越的前瞻性眼光,對于行業變化趨勢把握精準,布局提前。維持‘買入’評級。”
此外,海通證券分析也看好溫氏股份在行業高景氣下將持續釋放業績,維持“買入”評級。
“溫氏模式”帶來的收益顯而易見——10月10日,溫氏股份披露了今年前三季度業績預告,預計今年1~9月,公司凈利潤或將達到103.86億~113.19億元,遠超創業板所有公司利潤。
高利潤帶來了高分紅,早在今年8月,溫氏股份曾宣布,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股利5元人民幣(含稅),共計派發現金股利超過21億元(含稅)。
興業證券在分析報告《再讀溫氏:農業帝國的崛起》中指出,溫氏股份過去5年平均分紅比例為36%,按此比例和2016年預測利潤計算,2016年分紅金額可能超過50億,分析認為,高分紅對溫氏員工、社會投資者都具有一定吸引力,因此股價下跌空間不大,“我們看好溫氏股份長期的成長性,適合價值投資者長期持有。維持買入評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