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0-12 01:04:32
◎蔣光祥
當前,經濟長期呈“L型”增長態勢、去杠桿依然面臨壓力,人民幣匯率波動增大等因素導致A股市場前景不明,上證指數在3000點左右拉鋸已有時日。不過,在市場人氣低迷、“千股橫盤”的同時,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熱情倒絲毫不受影響。
據《證券時報》10月11日發布的統計數據,當日有6家上市公司披露被股東減持,股數合計3.38億股,減持市值達20.46億元。其中,華東科技被減持的股數最多,達17000.00萬股,占流通A股比例為6.96%,減持市值為54400.00萬元。
至于持股成本較低的產業資本選擇減持套現后,是用于有冠冕堂皇理由的渠道、進入樓市?還是轉移至境外?暫難知曉。
減持一直都有,也持續影響著市場,但可否就此認為洶涌減持是絆住當前A股行情的主要因素之一,并無一致論斷,不過“警惕高估值概念股減持風險”人所共知。
比如,一些存有估值泡沫的上市公司遭大股東減持,可能意味著大股東并不看好未來公司前景,未來存在炒作之后落得一地雞毛的可能。
關于這點,“老司機”永大集團可謂典型,該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呂永祥及其一致行動人曾借高送轉概念使得股價飛天,從而實現近70億元套現大逃亡,減持套現半年后的業績大幅縮水,股價一落千丈。此類事件在市場心理層面影響較大,不過迄今無恙,不禁使得投資者審視相關制度是否過于寬松,是否有補丁要打。
客觀來說,盡管減持理由千奇百怪,甚至令人瞠目結舌,但上市公司股東減持并非不合法不合規,很多時候的減持量也并未超出市場的承受能力,但仍給投資者帶來了較大心理影響,這說明其中肯定有環節出了問題。
大股東或者高管作為熟知上市公司信息的內部人,且不論大規模非正常的減持行為是否利于公司成長,其在減持過程中所使用的一些套路一直令人詬病。這說明內部人掌握內幕信息并能夠從中獲益,外部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散戶,始終處于信息劣勢,導致逆向選擇,使證券市場交易效率下降,“三公”原則受損。
無論基于對市場整體走勢、公司投資價值的判斷,還是出于公司的內在認識,視自家股份為“燙手山芋”,上市公司股東的合理減持行為似乎無可厚非,但應杜絕超越法律和監管框架的違規減持、套路減持。畢竟,相比機構投資者提前獲知大股東減持信息的可能性,大股東減持過程中的內部人優勢更多傷害的是不知情的中小投資者。
從“老司機”橫沖直撞的現狀來看,現行“鎖定期+提前披露”制度對于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的約束過于寬松。減持門檻必須抬高,倒逼公司大股東、高管們關心公司的經營業績、每年分紅額、公司成長發展狀況,與散戶“心連心,共呼吸”。
而對于那些減持“套路王”必須嚴加約束,“高送轉”已經不足為慮,重點在于打擊減持前后刻意制造跨境并購、突然進軍與主業不相干的熱點領域,以吸引投資者跟風炒作,一邊拉股價一邊跑路,最后搞得一地雞毛的慣用伎倆。其間,很可能會有一些公、私募機構助紂為虐抬轎子、打掩護,這些無疑需要監管層依法追責。至于投資者本身,尤其是散戶,也要對此保持警惕,堅決用腳投票,不能嘴上狂罵,手上卻忍不住去賭一把,“與狼共舞”的投機本性必須收斂。
大部分國家的資本市場從來都是一部“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歷史,亂象不可怕,亂象不治、不止才是大問題。包括套路減持在內的這些問題,對監管來說無疑具有新的啟示。
長期以來,上市公司股東在增持方面一直沒有減持積極,說明相關制度設計亟須完善,方可扶正祛邪。此外,股東減持除從事后披露向事前披露轉變之外,監管的思路宜更寬,不僅應該注重大股東減持行為本身,還應當對內幕消息外泄和機構投資者或有的劣行引起重視,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維護資本市場的公平和效率,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否則,減持套路太深,誰拿小散當真?
(作者系公募基金從業人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