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6-10-10 12:01:08
日前,國內FOF指引正式落地,早有籌備的多家基金公司紛紛開始申報首批FOF產品。面對全新的領域,各家公司如何能在短時間內快速“上位”、成為“頭牌”?探究FOF在其發源地美國的成長路徑,或許能為國內FOF基金行業提供一些啟示。
日前,國內FOF指引正式落地,早有籌備的多家基金公司紛紛開始申報首批FOF產品。面對全新的領域,各家公司如何能在短時間內快速“上位”、成為“頭牌”?探究FOF在其發源地美國的成長路徑,或許能為國內FOF基金行業提供一些啟示。
全球第一只FOF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其最初形式為投資于一系列私募股權基金的基金組合。因為私募股權基金投資門檻較高,于是就有機構發行了PE FOF以降低投資門檻。第一只證券類FOF由先鋒基金(Vanguard)于1985年推出。基金推出后大受歡迎,同時也帶動了先鋒基金旗下其他基金的銷售。1986年末,先鋒公司旗下基金規模增長44.23%。
“先鋒樣本”同時也是整個FOF行業的縮影。從整個FOF行業規模數據來看,近13年來,美國FOF總規模擴張了24倍,從2002年的689.6億美元一舉上漲到2015年的17216.2億美元。期間,僅2008年規模下滑,其余年份均保持增長。同時,FOF的總數量也從2002年的268只上漲至2015年的1404只。
然而,正是“危機”成就了FOF。FOF第一階段規模擴張恰逢1987年“黑色星期一”引發的股市大跌。當年10月19日的星期一,華爾街上的紐約股票市場刮起了大跌風潮。此后一周內,索羅斯的量子基金一下子從盈利60%淪為虧損10%,整個市場從瘋狂跌入谷底。
不過,大跌也促使投資者開始思考:如何根據市場的不同情況,配置不同種類的基金,規避系統性大風險。
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對基金類型也有了多樣性的需求,再加上市場的多變性,也使得投資者對基金篩選有了更加迫切的需求,這從客觀上驅動了FOF的發展。
無獨有偶,FOF規模第二階段的爆發也是從一場危機開始的。2008年,美國經歷了一場百年不遇的次貸危機,同時歐洲爆發歐債危機。以美股為首的國際股市經歷了十多年,甚至數十年黑暗的時期。就在2008年~2010年的這兩年內,FOF管理規模增加近50%。FOF分散投資的特征能有效控制風險,大跌帶來的巨大波動,導致資金大幅追捧FOF。
值得一提的是,同一時期,美國開啟了401(K)計劃,該計劃為美國私人企業的養老金計劃,主要使用雇員與雇主共同繳納養老金的模式,這類基金對風險高度敏感。FOF分散風險、追求穩健收益的屬性與養老金的追求不謀而合。從美國FOF基金的發展史聯系到中國,40多年來,海外同行經歷的高峰與谷底,對國內資產管理配置行業有可貴的借鑒意義。一方面,FOF分散投資的特征能有效控制風險。與共同基金對比,FOF產品在市場波動加大時,更能吸引高凈值人群。FOF產品投資于多只基金,分散投資。
當牛市時,FOF產品的收益率往往比不上股票型基金;但當熊市時,FOF則會表現得相對穩健,回撤小,收益好于股票型基金。另一方面,根據海外管理經驗,FOF形式的生命周期基金和目標日期基金是其養老金投資的主力軍。在個人養老金賬戶建立的大趨勢下,中國也能從海外投資路徑中總結出適合自身的模式。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