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9-07 00:19:44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譚婧
◎每經記者 譚婧
成立時間較久的基金公司經過數年發展,管理資產規模已累積到一定程度,要實現盈利大幅增長已是不易。一些中小基金公司則沖勁十足,凈利潤成倍增長,究其原因無一例外都是另辟蹊徑,依靠非公募業務實現逆勢上揚。
理財不二牛(微信號:buerniu5188)發現,今年上半年,華福、鑫元和財通3家中小基金公司就成功實現凈利潤翻倍。在市場寡淡、不少綜合實力遠高于自己的大基金公司尚不能“自保”的情況下,實屬一股清流,令人眼前一亮。
成功者往往有相同的基因。翻閱上市公司近幾期財報后,理財不二牛驚訝地發現,這三家基金公司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自去年以來,3家公司的凈利潤增幅已連續增長,似有加速趕超其他基金公司的勢頭。
根據各自上市公司股東財報統計計算,2015年上半年、2015下半年及2016年上半年三個時段里,華福基金的凈利潤分別為204萬元、2037萬元和6117萬元;鑫元基金的凈利潤分別為3583萬元、3861萬元和1.15億元;財通基金則為1.40億元、1.81億元和2.9億元,均呈增長勢頭,且今年上半年有提速之意。
下面我們具體來看看3家公司到底有何絕招?
據股東國脈科技財報顯示,華福基金2014年末的凈利潤尚且為負,2015年上半年就成功扭虧為盈,今年年中已一躍至6117萬元,1年時間增長約29倍。國脈科技曾在2015年報中如此解釋華福基金的盈利大增:主要原因是,該公司當年的證券投資基金管理費收入及特定客戶資產管理費收入大幅增加所致。
資料顯示,華福基金2013年10月才宣告成立,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公司管理資產總規模為2641億元,其中公募規模為723億元(市場排名第34位)、專戶規模為82億元、子公司規模為1836億元(市場排名第15位)。目前共有基金11只(A/B分開計算),固定收益類產品達到8只(債券類5只,貨幣基金3只),權益類基金3只且均為去年5月后成立。由于固定收益類產品占多數,去年年中以來的股市下跌對公司的產品業績影響不大,旗下基金自成立以來,除華福大健康混合小幅虧損4.3%外,其余均實現正收益。可見,固定收益類和專戶產品為公司貢獻了較多利潤。
和華福基金同年成立的鑫元基金也展現出逆勢上揚的實力。2014年末鑫元基金的凈利潤僅0.11億元,2015年上半年就實現0.36億元,今年上半年成功突破億元大關,達到1.15億元。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鑫元基金的公募資管業務總規模約為130.19億元,位居行業第67名。公司旗下共有24只(A/B/C份額分開計算)公募基金,權益類產品僅兩只,債券基金多達18只。
細看鑫元基金的經營數據,理財不二牛發現,公司業績大增離不開其基金子公司鑫沅資管的快速發展。據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鑫沅資管專戶規模達到3566億元,位居行業第7;而去年6月底時,其專戶規模為1695億元,位居行業第12。鑫沅資管成立于2014年2月,當年底的專戶規模僅為787億元。
財通基金的發展更是離不開專戶業務,甚至不少投資者提起財通,就會立即聯想到專戶、定增等非公募業務。依賴于此,財通在近幾個報告期內均實現營收和凈利潤的同比雙增。股東升華拜克也在財報中闡述財通的經營理念——財通基金發展傳統公募基金的同時積極拓展專戶業務,堅持以期貨專戶與定增業務為特色的發展路線,同時積極介入股權投資領域,著力打造定增、期貨與新三板各板塊綜合發展的業務布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